close

黃家敏、吳妮庭、黃郁晴、葉拓余、洪宇芊 其他組員給意見


今天一人一本,全班學生逐一上台,總共介紹了十七本報導文學佳作。自2000年後,台灣的報導文學看似式微,實則強勁有力;報社辦的報導文學獎消失了、報紙副刊也鮮見報導文學作品,從表象上看,台灣的報導文學已經消沉,實則卻以專書出現,佳構頻出,而且每能引起社會關注,甚至拍成影片,捲起大眾閱讀熱潮,成為公眾議題──從短篇小品到長篇專著,從本島問題到全球議題,近二十年來的台灣報導文學已不再是「輕薄短小」,而朝向「厚重寬大」發展。這就是一個可喜的趨勢,朝此以繼,報導文學的舞台只會更寬廣而不會萎縮。我們讀書,在眾多報導文學佳構中看到開闊的草原、蔚藍的天空。
.............................................
* 學生自選閱讀書目如下:
古蒙仁 (林日揚):《花城新色:新社的故事》(台北:遠流,2014)
田中實加,《灣生回家(全新增訂版)》(台北:遠流,2015)
吳佳璇,《921之後──一位年輕精神科醫師的921經驗》(台北:聯合文學,2000)。
阿潑,《介入的旁觀者》(台北:麥田,2015)。
徐如林‧楊南郡,《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6)。
張典婉,《太平輪一九四九(增修版):航向台灣的故事》(台北:商周出版,2014)。
郭漢辰,《揹山的人》(台北:九歌,2015)。
陳玉慧 (Yu-Hui Chen),《時代的摺痕:特派員的祕密檔案》(台北:天下文化,2014)。
陳昭如,《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台北:我們出版,2014)。
鄧湘漪,《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台北:游擊文化,2015)。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北:印刻,2015)。
謝國鐘,《冬山河的八十年代:一段人與土地的深刻對話》(台北:遠足文化,2015)。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2008)。
藍博洲,《台灣好女人》(台北:聯合文學,2001)。
藍博洲,《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灯》(台北:印刻,2008)。
顧玉玲,《回家》(台北:印刻,2014)。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台北:印刻,2008)。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