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台灣文學通論 (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天心--劉亭均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郝譽翔--周庭安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翁鬧--沈信安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之藩--吳晟鈺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志文學--紀大偉 --劉俐妘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戰前,臺灣的小說家,原本以男性作家為主,他們的作品也都以男性的觀點,來說明當時臺灣的社會變遷。有關男子內在感情的表達,以翁鬧的〈天亮前的戀愛故事〉作品最為特殊,全篇文章中,翁鬧向一位知心的朋友(其實是一個妓女),道出他從少年時期以來對於愛情的感受,以及他多次追求女孩的荒唐事例。這篇小說可以讓讀者,清晰的了解男性內在心靈的心聲。然而這一寫作的風格,並不為其後的作家所沿用。直到戰後,女性作家興起,才有以女子生活經驗為背景,而表現女性內在心靈為中心的作品出現。而其中最能以女性內在心靈為重心,而表現出男女感情糾葛和畸形戀情的作品,就是歐陽子的小說。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台灣文學備課之四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吳濁流(1900628日-1976107日),本名吳建田,生於臺灣新竹新埔的客家裔詩人,他是被討論最多的台灣作家。他的著作、眼光,往往走在時代之前,也留下許多珍貴的文學資產。自傳性的三部曲代表作:《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和《台灣連翹》。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原住民族餘生後裔眼中的霧社事件

https://tmantu.wordpress.com/2010/02/10/%E8%87%BA%E7%81%A3%E5%8E%9F%E4%BD%8F%E6%B0%91%E6%97%8F%E9%A4%98%E7%94%9F%E5%BE%8C%E8%A3%94%E7%9C%BC%E4%B8%AD%E7%9A%84%E9%9C%A7%E7%A4%BE%E4%BA%8B%E4%BB%B6/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昀臻的報告~~

翁鬧,號杜夫,1908-1940年,台灣日治時期作家,彰化社頭人。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葉石濤(1925-2008),研究台灣文學史不能忽略的名字,從十六歲第一篇小說以來,到走前創作不輟,始終持守獻身文學的信念。他是台灣文學評論的活字典完成第一部由台灣人所寫的《臺灣文學史綱》(一九八七年)建構台灣文學史重量的作家唯一遺憾的是,沒將原住民文學寫進台灣文學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愛電視~發現節目【平埔先民】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家敏、吳妮庭、黃郁晴、葉拓余、洪宇芊 其他組員給意見


今天一人一本,全班學生逐一上台,總共介紹了十七本報導文學佳作。自2000年後,台灣的報導文學看似式微,實則強勁有力;報社辦的報導文學獎消失了、報紙副刊也鮮見報導文學作品,從表象上看,台灣的報導文學已經消沉,實則卻以專書出現,佳構頻出,而且每能引起社會關注,甚至拍成影片,捲起大眾閱讀熱潮,成為公眾議題──從短篇小品到長篇專著,從本島問題到全球議題,近二十年來的台灣報導文學已不再是「輕薄短小」,而朝向「厚重寬大」發展。這就是一個可喜的趨勢,朝此以繼,報導文學的舞台只會更寬廣而不會萎縮。我們讀書,在眾多報導文學佳構中看到開闊的草原、蔚藍的天空。
.............................................
* 學生自選閱讀書目如下:
古蒙仁 (林日揚):《花城新色:新社的故事》(台北:遠流,2014)
田中實加,《灣生回家(全新增訂版)》(台北:遠流,2015)
吳佳璇,《921之後──一位年輕精神科醫師的921經驗》(台北:聯合文學,2000)。
阿潑,《介入的旁觀者》(台北:麥田,2015)。
徐如林‧楊南郡,《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6)。
張典婉,《太平輪一九四九(增修版):航向台灣的故事》(台北:商周出版,2014)。
郭漢辰,《揹山的人》(台北:九歌,2015)。
陳玉慧 (Yu-Hui Chen),《時代的摺痕:特派員的祕密檔案》(台北:天下文化,2014)。
陳昭如,《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台北:我們出版,2014)。
鄧湘漪,《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台北:游擊文化,2015)。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北:印刻,2015)。
謝國鐘,《冬山河的八十年代:一段人與土地的深刻對話》(台北:遠足文化,2015)。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2008)。
藍博洲,《台灣好女人》(台北:聯合文學,2001)。
藍博洲,《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灯》(台北:印刻,2008)。
顧玉玲,《回家》(台北:印刻,2014)。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台北:印刻,2008)。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文學備課之六--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