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平時生活中,存在各種矛盾衝突,而這些矛盾衝突往往可以體現人性的善與惡。在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哈克對自己說“一個人做了件壞事,總是不願意接受做壞事的報應,心想只要把壞事遮蓋過去,醜事就不醜了。”
“我嘴上說我要做的那件正大光明的好事,要寫信給那黑奴的主人,告訴她黑奴的下落。”
在我們的平時生活中,存在各種矛盾衝突,而這些矛盾衝突往往可以體現人性的善與惡。在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哈克對自己說“一個人做了件壞事,總是不願意接受做壞事的報應,心想只要把壞事遮蓋過去,醜事就不醜了。”
“我嘴上說我要做的那件正大光明的好事,要寫信給那黑奴的主人,告訴她黑奴的下落。”
生命倫理這個課題,我比較希望叫它作「生命倫常」,當今生命教育課綱,分有「倫理教育」、「基本倫理」、「兩性婚姻」、「生命與科技倫理」幾項。 我們的理解是除了對人生終極關懷、人生哲學、生死關懷、宗教教育之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免接觸到人。人分百百種,光一樣米飼百款人;在易經水天需卦說到,「養」, 養身而身不傷、養心而心不累、養靈而不眛。其中「養心」,其實就是養護我們的心。心有良心的感覺,有同理心的同情共感;像親情、人情、愛情、民胞物與之情;同時還具有知覺,辨識能力,使人不意氣用事、衝動蠻橫、武斷不通人情事故;還具有交往通透的渴望,不只希望別人了解你、認同你、還能喜歡你愛你,這就牽涉到與人相處的感受、付出與交流。因此,當我們面對爭議性問題時,是否能從多元的觀點(我們對「黥面」、對「出草」理解多少,就能有多一點同情共感的尊重與理解,同理,台灣有原住民、先住民、新住民,我們依此類推),與他人進行理解辨證並為自己的選擇與判斷提出好理由,並加以認同遵守或尊重,這就是我們理解的倫常問題了。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他生命的時光
我自覺我之前的價值觀深深的受儒家影響,但在研究所求學的經歷,讓我慢慢去認識到基督教那種所謂基督的愛與指引,所以最近剛好跟基督教的朋友討論到人的原罪、動物與人的差別,而他們鼓勵我去看創世紀第一章,以更了解生命的起源與其本質涵義(能否認同是神創造了一切、一神論VS多神論、動物與人的差異)。
這是選自一篇溫馨的文章,故事中的姊弟生長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裡。某一年弟弟和姊姊同年分別考上了村裡最好的高中和城裡最好的大學,但家中的經濟狀況姊弟倆心中很是明瞭,於是,弟弟走到父親面前說出:他不想念了,反正他也覺得念夠了,但一說完,無情的一巴掌便落在他的臉頰上,在這兩難情境下,我想弟弟是為了成全好不容易考上大學的姊姊,選擇放棄自己就學的機會,因為他知道當中必須犧牲一人,心裡的痛比臉頰上的痛更甚百倍;姊姊也明瞭弟弟若不念書,一輩子便走不出這窮山溝的命運,因自古以來,擺脫貧窮最好的途境就是-讀書,這是不變的道理,於是便勸退弟弟,弟弟無語點點頭回應,此時,兩人雖沒再多說什麼,但卻都已有了盤算。姊姊的心中也已下定決心放棄機會,文章中雖未道明,但已為後來的情節埋下了伏筆。
身為母親總會有驚人的堅強與不放棄精神,心中秉持的信念和強大的母愛經常造就許多奇蹟。若不是凱特母親的堅持,凱特也不會多活十幾年,也許媽媽無所不用其極地讓凱特接受治療、備受折騰地苟延殘喘只是增添她的痛苦,但誰能斥責那份全然的愛呢?若不是母親的堅持,凱特也不會走入青春期,體驗到愛情的美好,打扮地漂漂亮亮地參加舞會。也許快樂是短暫的,但若沒有堅持活下去,凱特的生命將僅僅留下在病房掙扎的痛苦回憶。所以要說生命的價值所在,我想凱特的母親的確是賦予她不少豐富價值的重要功臣。而在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到母親的強韌意志力、父親的柔軟包容力、妹妹的善良純真、泰勒與凱特之間的生死愛情。這些動人的情感貫串著醫療自主權問題的故事題材,很難一語道出誰是誰非。但每個人物內心的獨白都在在表現了他們擁有共同的出發點—愛。
有位大法師有次講道時談到,同一件東西在人生中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惡,端視我們如何發揮自由意志運用它。說話可以祝福,也可以詛咒。金錢可以救人,也可以毀滅。科學可以治病,也可以殺人。就連大自然也可能造福你或傷害你:火可以取暖,也會造成災害;水維持生命,但洪水卻沖走許多條人命。
我相信一個偉大的作家不會喪失對生命的熱情、悲天憫人的情懷,故當馬克‧吐溫筆下表露出的冷峻與犀利被極口稱讚時,我不禁開始懷疑。誠然,這篇小說用字精準、情節簡練,成功地展現出作者的超然立場,但那其實只是技法,倘若這就是一部好作品的要件,新聞更能滿足我們。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說:「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放諸文學作品其實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