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觀音菩薩在印度在中國有著以上互不相同的多種身世形象特別是最後由男觀音變成女觀音。這樣多種殊異的說法應如何看待呢?到底那種說法才是觀音的真身世呢?這種不同身世和變化在佛教來說是可以合理解釋的。因為,按佛理,佛和菩薩皆無生無死,亦無性別,可根據不同需要變現各種化身。《妙華連華經.觀音菩薩普門品》就具體說觀音菩薩能顯現各種化身,去說法救渡眾生。如有眾生應以佛身得渡,觀音菩薩即現佛身去救渡;如有眾生應以羅漢身得渡,他就現羅漢身去說法。觀音菩薩還能隨時以國王身、宰官身、男身、女身、居士、長者、比丘、比丘尼等,種種不同身去說法救渡。觀音菩薩既然可以隨意變化,那麼,她以不同身世出現,由男菩薩變為女菩薩都是說得通的、正常的。


觀音菩薩可以顯化為多種寶相,在另一部佛教經典《楞嚴經》也有明確記載:「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煉迦羅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那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就護眾生,得大自在。」依據觀音菩薩隨意顯化這一特點,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後,在中國各佛教宗派和中國民間又各個供奉著各種觀音,如密宗所傳為六觀音,天台宗所傳也為六觀音,中國民間則盛傳三十三觀音。


密宗六觀音為:千手千眼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准胝觀音和如意輪觀音。分別簡述如下:


千手千眼觀音:又稱「千眼千臂觀音」,簡稱「千手觀音」、大悲觀音。據密宗經典《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記,觀音菩薩在「無量億劫」年前,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說法,就發誓要「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於是身上長出千手千眼。千眼,表示遍觀世間,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其形象分兩種。一是實有千手千眼。其典型造像為手戴寶冠,冠有化佛。面有三眼,臂有千首,千手掌上又各有一眼。千手為法身八手,手最大,其中二手作合掌狀,其他六手各執法器。報身四十手,稍細小,其中二手合掌,其它三十八手各執法器。化身九百五十二手,皆於手中各執法器。二是簡化了千手千眼觀音,實為四十手眼觀音。典型造像多是兩眼兩手下,左右再各有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四十手眼各配上二十五有(欲界十四有、色界七有、無色界四有),也成千手千眼。


聖觀音:亦稱「正觀音」、「聖觀自在」,是觀音各種寶相的總代表,一般所說的觀音即正觀音。一面二臂的聖觀音,可說是觀音菩薩的標準像。形象是頭戴寶冠或作寶髻,寶冠中有化身阿彌陀佛形像,結跏跌坐於蓮花座上,也有站於蓮花座上的。手中或持蓮花或結相印,妙相莊嚴。


馬頭觀音:亦稱「馬頭觀世音菩薩」、「馬頭菩薩」、「馬頭大士」、「馬頭明王」等。形象是以馬置於頭,和一般溫柔慈悲的觀音像截然不同,此觀音面呈忿怒相。頭髮倒豎,雙目圓睜上吊,獠牙顯露飛出,恐怖威嚴,勇武神氣,一般右手捻蓮花,左手持長柄大斧,或坐或立。此觀音以照破眾生明暗、擊毀惡趣苦惱、摧伏妖魔和各種魔障為本願。


十一面觀音:此觀音以具有十一個顏面而得名。十一張顏面面貌不一,重疊而上排列,有如寶塔。描述此觀音像的佛典,有北周耶舍崛多譯《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唐玄奘譯《十一面神咒心經》;唐不空譯《十一面觀世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執經》。其形象為,正面三面為菩薩善面慈善相;左側三面為瞋怒相,右側三面為獠牙上出相;中間後一面作暴露大笑相。頂上一面作佛面。十一面上各戴寶冠,寶冠中有阿彌陀佛像。十一面觀音,前後左右十面代表大乘修行的十個階位,即十地,修習內容為施、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智慧)、方便善巧、願、力、智等十項。上面的佛面,則代表十一地---佛果。


如意輪觀音:因手持如意寶珠,和輪寶,故名。據《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記,形象為「手持如意輪,六臂身金色」。多為坐像,其姿態為豎右膝,右臂一隻手支面頤,左膝盤坐,是為「思維相」。此觀音所持如意寶珠和輪寶,分別表示滿足眾生祈願和法輪常轉。六手也各有寓意;右方第一手,意為誓願救拔地獄道;第二手,托如意寶珠於胸前,意為誓願救拔餓鬼道;第三手,持數珠倚膝,意為誓願就拔畜生道。左方第一手置於蓮花瓣上,或按在山形物即「光明山」上,意為誓願救拔阿修羅道;第二手,持蓮花,意為誓願救拔人間界;第三手,捧於眉前,意為誓願救拔天界。如意輪觀音救助六道眾生之宏願於六手中得到全面顯示。


准胝觀音:亦名「准提觀音」、「准提佛母」、「尊提觀音」等。「准胝」為清淨義,意思是心性清淨。其形象為三臂至八十四臂,坐於出水蓮花上,下有二龍王支撐。


天台宗崇奉六觀音為大悲觀音、大慈觀音、師子無畏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大梵深遠觀音。《摩訶止觀》對天台宗六觀音作了簡要說明:「大悲觀音破地獄道三障,此道苦最重,宜用『大悲』;大慈觀世音破惡鬼道三障,此道饑渴,宜用『大慈』;師子無畏觀世音破畜生道三障,獸王威猛,宜用『無畏』;大光普照觀世音破阿修羅三障,其道猜忌嫉疑,宜用『普照』;天人丈夫觀世音破人道三障,人道有事理;事伏憍慢稱『天人』,理則見佛性,稱『丈夫』;天梵深遠觀世音破天道三障,『梵』是天王,標王得臣。」


中國民間流傳的三十三觀音,多是唐以後逐漸定型流傳至今的。三十三觀音的形象,則為中國古代畫家依據流傳故事而精心創作的。三十三觀音是:1楊枝觀音:造型為立像,手持淨瓶、楊枝,常戴女式風貌,披肩長巾。2龍頭觀音:造型為雲中乘龍。3持經觀音:坐在崎嶇岩石上,手持經卷。4圓光觀音:合掌坐於岩石,身後現圓光火焰:5游戲觀音:乘五色雲,左手放於偏臍處。6白衣觀音:身披白衣,左手持蓮花,右手作為願印。7臥蓮觀音:位於池中蓮花之上。8瀧見觀音:坐岩石上觀賞瀑泉。9施藥觀音:手持藥草。10魚籃觀音:手提魚籃。11德王觀音:趺坐於岩畔,左手置膝上,右手持樹枝。12水月觀音:法相現身於月色水光中。13一葉觀音:乘一片蓮花飄於水面。14青頸觀音:坐於斷岩,右膝立起,右手置膝,左手扶岩壁。15威德觀音:坐岩畔,左手持蓮花,右手著地,作觀水狀。16延命觀音:頭戴寶冠,或著白衣,手持草藥赤檉柳。17眾寶觀音: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彎膝上。18岩戶觀音:在山洞中打坐,欣賞水面。19能淨觀音:佇立海岩邊上,望海沉思。20阿耨觀音:左膝倚於岩上,兩手相交,眺望海景。21阿摩提觀音:三目四臂,乘白獅,身有光焰,天衣瓔珞,手持寶棍,怒目瞋容。22葉衣觀音:四臂,身披千葉衣,頭戴寶冠,冠上有無量壽佛像。23琉璃觀音:乘一片蓮葉,雙手捧香爐,輕浮水面。24多羅尊觀音:直立乘雲,合掌持青蓮花。25蛤蜊觀音:乘蛤蜊上,或居於兩扇蛤蜊殼中。26六時觀音:右手持梵夾立像,常作居士裝束。27普慈觀音:雙手披衣,立於山岳之上,為大自在之化身形象。28馬朗婦觀音:身披天衣,兩水垂立,為民婦形象。29合掌立於蓮台上。30一如觀音:於雲中蓮座上,立左膝,作飛行狀。31不二觀音:兩手低垂,在水中坐蓮葉上。32持蓮觀音:坐蓮葉,持蓮蓬,常作童女或童男面孔。33灑水觀音:又稱「滴水觀音」:右手持灑仗,左手持灑水器,作灑水相;或作右手持瓶瀉水狀。


除三十三觀音外,中國民間還有大量各不相同的觀音,如自在觀音、不空羂索觀音、送子觀音、三面觀音、不肯去觀音、鰲頭觀音等等。


與此同時,和觀音形象多一樣,觀音的道場、殿宇也同樣多,這一點也十分突出。觀音聖殿知多少,很難統計。歷代文獻記載比比皆是。觀音聖殿何時有,也很難推算。先從歷史資料所載看,清人著《天府廣記》說到魏晉時期,觀音寺殿的情況:「晉像觀音寺,天福中僧道翊所造。後漢乾祐中,僧從熏以佛舍利親安大土頂。」唐宋時期,觀音殿宇也極多。僅段成式《酉陽雜俎》就有多處記載,如:「平康坊菩薩寺,佛殿東西障四及諸柱上圖畫,是東廊舊跡,舊鄭法士畫,開元中,因屋頂壞移入大佛殿內槽北壁。」又記大同坊雲同坊雲華寺旁有觀音堂:「觀音堂在寺西北隅,建中末,百姓屈儼患疱而死,夢菩薩摩其疙曰:『我住雲華寺』儼警覺,汗流數日曬愈,因詣寺尋檢,至畫堂見之,菩薩一如其睹,傾城百姓瞻禮,儼逐立社,建堂移之。」到明清兩代,觀音寺廟建造有增無減。以北京為例,在清代乾隆年間,城內各種觀音寺達106座。總之,從古至今,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觀音殿、觀音堂、觀音庵遍佈華夏,有如星群,其數量無法統計。「佛殿何必深山求,處處觀音處處有。」著名的觀音聖殿,就有杭州靈隱寺、長沙岳麓寺、乳原雲門寺、貴陽宏福寺、天津獨樂寺,北京潭拓寺、泰山觀音寺、雲南大理觀音廟、西藏布達拉宮觀音堂、福建廈門市五老山下南普陀寺、黑龍江哈爾濱市極樂寺、河北秦皇島市的觀音寺、台灣龍山寺、劍潭寺、松竹寺等等,不勝枚舉。但最大的觀音聖地則首推普陀道場。以下對上述著名各聖殿道場擇要介紹。


杭州靈隱寺坐落於杭州西湖北武林山麓。寺中觀音像以唐代著名雕塑為蘭本,極為壯觀。


晉江龍山寺。此寺位於福建省晉將縣安海鎮。建於隋代,明清兩代又重建。寺內千手千眼觀音像高四公尺多,頭戴花冠。主手合十,了旁有1008只手,其手姿舒張不同,如一巨大扇面。


長沙岳麓寺。堂內有一高3公尺多的觀音像。殿內四壁有歷代名畫家所畫石刻觀音像。


乳源雲門寺,寺前有山,名觀音山,寺後有峰,名觀音慈悲峰,人們對觀音的膜拜由此可見。


貴陽宏福寺觀音。觀音殿內供女相觀音達數公尺,頸佩瓔珞,下著寬裙,法相宏偉高大。


天津獨樂寺。觀音閣高達23公尺,觀音像高達16公尺


北京拓潭寺觀音殿,相傳為皇帝忽必烈的女兒所建。觀音像造型精湛,形象生動。觀音像前有龍女拜觀音及善財童子求知從師的塑像。


泰山觀音寺供三大士。中為觀音,左為文殊,右為普賢。在佛教經典中,三大菩薩地位平等,各顯其能,而此寺讓觀音居要位,可見其地位之高。


雲南大理觀音廟,寺有觀音像,高24公尺。雲南大理還有由觀音伏羅剎的故事而修建的羅剎閣。


關於普陀山觀音道場,則有如海天仙境,《西遊記》就有多處描寫。書中描寫孫悟空「急急離了瀛州,經轉東洋大海。早望見珞伽山不遠,遂落下雲頭,直到普陀岩上。見觀音菩薩與諸天大神、木義、龍女,講經說法。」書中描寫普陀道場:「汪洋海遠,水勢達天,祥光竉宇宙,瑞氣照山川。千層雲浪吼青霄,萬迭煙波淘白晝。火飛四野,浪滾周遭。水飛四野振轟雷,浪滾周遭鳴霹靂。休言水勢,且看中間。五色朦朧寶珠山,紅黃紫皂綠和藍。才看見觀音真勝境,試看南海珞伽山。好去處!山峰高聳,頂透虛空。中間有千樣奇花,百般瑞草。風搖寶樹,日映金蓮。觀音殿瓦蓋玻璃,潮音洞口鋪玳瑁。綠楊影里諸鸚哥,紫竹林中啼孔雀。夢紋石上,護法威嚴,瑪瑙灘前,木義雄壯。」


這裡所描寫的珞伽山、普陀岩、潮音洞、紫竹林都是實有其地,即浙江東海的普陀道場。其實,普陀山原出於佛典,《華嚴經.入法界品》說:「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滾瑩映,樹林蓊蔥,香草柔軟,右旋佈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又《西域記》載:南印度株夢距國南濱海,「有補怛洛迦山,山徑危險,岩谷傾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流出大海,周流繞山匝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游舍。」布呾洛迦山,音譯又為補怛洛迦山或普夢多山,意譯為小白花樹山或光明山,相傳觀音就在此光明山上。《華嚴經.入法界品》說:「於此南方,有山名光明,彼有菩薩,名觀世音。」據此,普陀山本在印度,距中國有萬里之遙。而不是在浙江東海舟山群島。為什麼印度的普陀山會移到了中國浙江東海呢?


當今蔚蔚壯觀的東海普陀山,原是舟山群島的一個小島名叫梅岑島。此島面積僅十二平方公里,島上風景秀麗。東漢隱士梅福曾棄官隱居在此島煉丹修行。此島得名取其姓,「岑」指小而高的山,故名梅岑島。梅岑島之所以會成為中國第一觀音道場,中國佛教徒和百姓之所以會選擇此島作為佛典所說的普陀山,絕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據史載,此地第一座觀音庵、第一座觀音像的創建供奉始於唐咸通四年(863),即西域僧來此地以後十餘年。元大德《昌國州圖志》載:「日本國僧慧鍔自五台山得瑞相,欲返故國。舟抵新螺礁不為動,鍔禱之曰:『使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從所向建立精藍。』有頃,舟行,竟泊於潮音洞下。有居民張氏,目睹斯異,亟舍所居雙峰山,卓庵奉之,俗呼『不肯去觀音院』。」《普陀洛迦山傳.應感祥瑞品策三》也記:「日本僧慧鍔從五台山得菩薩像將還,抵礁石,舟不能動,望潮音洞默叩,得達岸,延以像, 舍於洞緣。張氏家屬睹神異,遂捨居供觀音像。」日僧慧鍔迎觀音像回日本被阻於梅岑島而建「不肯去觀音院」之說,既見於史籍,似乎為歷史事實,其實一些細節也仍是傳說。實際上,比這一傳說更早,還有傳說也見於史籍,說是「唐大中,有梵僧來洞前燔盡十指,指盡,親見大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靈感遂啟。」這一傳說說明早在唐大中年以前,這裡便是人們供奉的觀音道駔了。從這些傳說看,似乎這島成為觀音道場就是由這些靈異事跡促成。但是,這只能說是因素吧,更主要的因素還在此島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條件適合於建立道場。即是說此島的地理位置與條件和佛典所說相同。此島遠離大陸,人跡罕至,素被世人推崇為「海上仙山」、「海天佛國」、「海上第一名山」。秦始皇即以此地為蓬萊仙山,派徐福遣三千童男女入海求長生不老之藥。總之,梅岭島,主要是因為其地理位置,在海天茫遠之地,作為仙山佛國最為理想,才被選為觀音道場的。


普陀山在唐代開闢第一座觀音庵後,到宋代,宋神宗也曾下諭旨,指定普陀山,專供觀世音菩薩。這也有一段傳說,據傳宋元風豐三年,內殿承旨王舜出使三韓,至普陀山附近遇風濤,使望山作禮,海面上遂風平浪靜。使歸奏宋神宗,神宗便賜建觀音寺。有了宋神宗的諭旨,普陀山就成了法定的觀音菩薩道場。後來,幾經興廢,歷盡滄桑,到民國,島上已建三大寺,二十八座庵院,一百二十八座茅蓬,僧尼達四千餘人。著名的三大寺為普濟、法雨、慧濟。普濟寺是全島供奉觀世音的主剎,殿宇前後六重,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公尺,法雨寺、普濟寺也各占一方。島上層樓重閣,梵剎巍峨,觀音塑像畫像比比都是,是一個典型的「觀音樂土」。


觀音菩薩備受中國民眾崇信,也造就了中國古代觀音文學藝術的極度繁榮興旺,這主要反映在觀音造像藝術和觀音文學的繁榮上。


中國古代的觀音造像藝術蔚為大觀,不僅在整個中國古代佛教造像藝術中居於首位,而且在整個中國古代所有造像藝術中也居首位。這是有目共睹人所公認的。歷代藝術家和不知名的民間藝人,究竟塑造了多少形式各異形象不同的觀音像,幾乎難以數記。從時間看,早在西漢末年就有了觀音造像,以後各代更是逐漸增多,直到金日,也依然繁榮興旺。從形式看,石雕、木雕、石刻、木刻、壁畫,也是各呈異彩。造就了無數藝術珍品。這種琳瑯滿目、異彩紛呈、數量巨大的觀音造像,也是觀音菩薩最受民眾崇敬最深入人心的有力證明。要詳盡地描述中國古代觀音造像藝術可以寫成一部專書,下面只能作簡述。古代觀音造像最早見於漢末四川彭山崖墓墓碑,其陶座全高20.4公分,下部雕雙龍銜璧,其上浮雕一佛二菩薩像,一佛為釋迦,二菩薩即觀音和大勢至。到東晉,佛教造像大興,處外戴逵也在山陰靈寶寺製作了阿彌彌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像。敦煌石窟四十餘壁《法華經品》的壁畫中,表現以觀世音為主角的「門品」就占了半數以上。大致在東晉以前,觀世音像多為男性。東晉以後,開始出現女性像。《胡應麟筆叢》說:「女像觀音的造像始於南北朝。」北魏時期河南洛陽市龍門石窟的「楊枝觀音」像,為中國古代女像觀音的代表作。到唐代,觀世音像為女像基本定型,而且,還定型為貴族婦女像。頭戴鳳凰寶冠,蓄垂肩長髮,豐潤的圓臉,長而彎的秀眉,挺直的端莊小鼻,小而好看的朱唇,上身橫批天衣飾,袒胸露臂,挂瓔珞,戴佩飾,下半身著錦繡羅裙,神情嫵媚,儀態華貴大方。這一貴婦觀音形象自唐以後,基本保持,沒有大變化。唐宋以后,觀音造像由石窟藝術發展至繪畫、石刻、泥塑、木雕、金鑄等多種形式。石雕觀世音,多見於石窟中。著名的有山東益都駝石石窟的觀世音石雕像、廣西桂林市西山的觀音峰摩崖觀世音石雕像、山西大同市郊觀音堂內的觀世音石雕像、龍門石窟萬佛洞的觀音像、四川廣無縣皇澤石窟阿彌陀佛左側觀音像、雲南劍川石窟愁面觀音像、甘露觀音又稱剖腹觀音像。石刻觀音造像,則以河南輝縣百泉碑廊所刻觀音像為最早。觀世音菩薩立於阿彌陀佛旁,雙手合十,作詠誦狀,輕紗透體,衣紋採用陽線刻。浙江普陀山楊枝觀音碑,高3.34公尺,寬1.33公尺。中刻觀世音菩薩立像,此像以唐代閻立本所繪觀音像為藍本。觀音珠冠錦袍,瓔珞飄披,右手執楊枝,左手持淨瓶,袒跣足,端莊麗妙。其他,杭州雲栖寺的紫竹觀音、桂林廣西的千手觀音,也都是名作。泥塑觀音像也極多。以四川安岳縣毗盧洞的泥塑觀音、河北正定縣隆興寺的彩塑觀音、以及浙江各大寺院如天台山國清寺、寧波天童寺、普陀山的普濟寺、杭州的靈隱寺的觀世音泥塑群像最有名。杭州靈隱寺的泥塑觀音群像為代表作,這組群塑位於大雄寶殿影壁後,取材於《華嚴經》所載「善財童子於普陀珞迦山五十三參拜觀世音」的故事,正中為觀世音女性立像,面容俊秀,形體苗條,婀娜多姿,手托楊枝淨瓶,立於鰲魚背上,前有善財童子作膜拜狀。四周山岩水隔塵寰,岩間滿綴鳥獸神怪。群塑規模宏大,極為狀觀。木雕造像也蔚為大觀。著名的有蘇州戒障律寺夢漢堂內的千手觀世音像,由數根香梓木雕刻而成,正反兩面各為一尊觀音像。每尊佛各長出八隻手,持阿彌陀佛坐像和法輪;另有八百隻小手,成東南西北四向五面扇形狀分插左右腰間。羅裙成雲紋,飄逸飛動,造像奇特,工藝十分精巧。全身用真金貼塗,光澤壯麗。承德避暑山莊普寧寺大乘閣內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泥金立像,高22.23公尺,用松、柏、榆、杉、椴五種木材拼雕而成,重達110頓,異常雄偉,為國內最高最大的木雕觀音像。河南開封相國寺的四面千手千眼觀音巨像,高7公尺,用一棵大銀杏樹雕成,全身貼金,精美絕倫。其他,山西平遙雙林寺內十六羅漢送觀音渡海的木雕群塑也為藝術珍品。銅鑄觀音像則以河北正定縣隆興寺鑄造於北宋的千手千眼觀音銅像為著名,通高22.3公尺,下有2.2公尺高的石質須彌座,為我國現存銅像中最高的一座。像鑄有四十二臂,每只手各持不同器物。像體纖細頎長,比例勻稱,衣紋流暢,精美絕倫。觀音菩薩佛畫像則以著名畫家吳道子、閻立本、牧溪、仇英以及雲南大理畫工張勝溫的畫像為最有名。吳道子一生曾在25個寺院畫壁畫300餘幅,西安臥龍寺、湖北當陽玉泉寺的觀音畫像即是吳道子的手筆。其筆下的觀音神情嫵媚,儀態華貴。宋代著名僧人畫家所畫觀音則安詳莊重純樸崇高。明畫家仇英「送子觀音圖「所畫觀音則神情親切,姿容美麗華貴。宋元之際,雲南大理畫工張勝溫佛畫長捲長約幾百公尺,百三十四開,六百二十八人貌。畫中有普門品觀音、除報怨觀音、除水難觀音、除眾難觀音、除蛇難觀音、除獸難觀音、除火難觀音、南無尋聲救苦難觀世音等。長卷作於899年,複製於1173~1176年,現存於加州聖地亞哥精藝博物館。此外,敦煌石窟的觀音壁畫也蔚為壯觀,總之,歷代觀音造像豐富多彩,異彩紛呈。


觀音文學也同樣如此。也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觀音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萌芽於兩晉觀音經典的翻譯,形成於南北朝觀音靈驗故事;隋唐時期已出現觀音讚美詩、觀音寺遊記、觀音變女、俗講等多種觀音文學;元明時期觀音小說、戲劇、說唱以及各種形式的對聯,標誌觀音文學的成熟與興盛,近現代觀音文學仍蓬勃興旺,觀音形象頻頻出現於銀幕,舞台。以小說來說,以妙善公主為觀音的作品蔚為大觀,宋末元初,趙孟頫夫人管道升所編《觀世音菩薩傳略》,使妙善公主得道成觀音的故事趨於完整,以後北宋天竺普明禪師編集的《香山寶卷》、明代西大午辰老人著撰的《南海觀音全傳》等小說、俗講等把妙善觀音的故事廣為傳揚,達到家喻戶曉。印度的觀音菩薩完全中國化為漢家公主,男性觀音徹底變為女性觀音。以妙善觀音的種種民間傳說故市也廣泛流行於民間。中國古代觀音文學最繁盛的還有戲曲。擁有一大批劇目,如《觀音救父記》、《慈悲菩薩惜龍南海記》、《觀音修行香山記》、《觀音菩薩魚籃記》等等,其中多有傳世佳作。這些戲曲深受民眾歡迎,也使觀音更深入人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典名著《西遊記》的觀音菩薩描寫,更使觀音菩薩作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作為具有無比神通的菩薩形像大放異彩,在《西遊記》中觀音菩薩在佛道諸神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享有崇高的聲譽。


觀音文學藝術的蔚為大觀,各種形式的觀音文學藝術廣為傳播,廣大民眾喜愛觀音文學藝術並且不斷創造觀音文學藝術。根本原因就在於觀音菩薩和最廣大最普遍的億萬民眾心心相連,就在於她是最貼近民眾的菩薩。他救助一切痛苦困厄之人,他最能急人所急,難人所難,隨時尋聲救苦,解救人的一切困厄。他搶險救厄不為己,不為利、不圖報,觀音一切所言所為都從利樂眾生出發,救濟一切眾生是她的神聖和使命,她顯化各種形象,來往於俗世,奔走於民間,他不像釋迦牟尼等佛陀那樣遙居於天國,給人不可望不可及的陌生感。她是平民百姓最親切、最可靠的可望可及的菩薩,這就是古代文學藝術作品所描寫的菩薩。觀音菩薩這些救苦解厄故事也就這樣深入人心,從古至今一直廣為流傳。在今天也不喪失其價值,而會永遠保持其不朽的魅力。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