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易經》奇而古奧,故有象數圖書,以盡其象義之不足、以助語言文字之傳釋;古出河洛,宋有《朱子本義》前置九圖,周敦頤《太極圖說》,劉牧《易數鉤隱圖》、雷思齊《易圖通變》,圖文兼釋,一目了然,按圖索義,使初學者,有津梁以渡易道之洋肆。佛經也是如此。佛法寶藏無邊,除翻譯原典,又有「經變」、有壁畫、絹本、紙本掛畫;亦有卷軸本冊頁本繪圖文,形式內容多端。除薦亡祈福,觀想修行;皆欲利梵文講唱助人醒世而已。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為後世留下無盡的寶藏。當時沒有文字,這些教理都是透過口口相傳的方式記憶傳承。佛弟子為了避免遺教散佚和確立教法,乃進行佛教經典的結集,佛陀說法,依其形式與內容,可分為十二部經1長行,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的教法,即一般所說的經;2重頌,以偈頌重複闡述長行所說的教法;3、記別,又稱授記,佛陀為弟子的未來所作的證言;4諷頌,全部以偈頌記載佛陀的教說;5自說,佛陀未待他人問法,而自行開示教說;6因緣,記載佛陀說法教化的因緣;7譬喻,以譬喻宣說法義;8本事,記載本生譚以外,佛陀與弟子前生的行誼;9本生,記載佛陀前生所修的種種大悲行;10方廣,宣說廣大深奧的教義;11未曾有,記載佛陀與弟子希有之事;12論議,抉擇諸法體性,分別明瞭其義。這十二部經無非就是十二種文學形式,堪稱文體學的範本。


中國自漢魏以來,散文和韻文日漸駢麗,相對的,佛經卻以樸實平易的白話文體出現於世,經典或以長行、重頌、譬喻宣揚佛法,或純以諷誦傳播教義,這種新文體深深地影響了以後的文學發展。其中,《維摩經》中維摩居士的辯才無礙,應機化導,就是一本絕妙的小說。《法華經》的經文優美,譬喻為人所樂道,而《華嚴經》重重無盡的世界,對思想的開拓,有無限的助益,而這三部經典是歷代文人案邊不可或缺的智慧寶庫。西晉太康七年(286),敦煌菩薩竺法護翻譯十卷二十七品的《正法華經》,其中第二十三品<光世音普門品>即是頌讚觀世音的。經過一百二十年後,鳩摩羅什重譯《正法華經》爲七卷二十八品稱《法華經》,這即是目前最流通的本子。《法華經》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曾經以單行本流通叫《觀音經》,此經雖僅僅幾千字,卻深得一般僧俗重視,光是敦煌遺書的《觀音經》寫本便達一百多件(見兜木正亨所搜法華經目錄1978,東京,佛的世界社),也有十七鋪(鋪,爲用在包括繪畫在內的藝術品的量詞)紙、絹本的觀音經變畫。這本經所描述的菩薩形象,經過歷來信眾及文士誦贊,繪畫經變,塑造其像,使觀音形象深植人心。這還不夠,在宣講單一經文的講經模式,原較為枯燥乏味,因此,產生了爲提高宣傳效果的「經變」(依據一部佛經或節取部分佛經繪圖的作品,加入鮮明主題和情節)和「變相」(不單從一部經文的圖畫,而是有情節鋪陳的佛教故事場面的圖畫)。同時也出現了講經文與講唱佛經故事或世俗故事的「變文」,「變文」將經典內容,改為通俗語文並輔以圖像描繪的講唱文體,以利佛教弘揚與傳播(孫楷第,<讀變文>,收入《滄州集》中華書局196512出版),不乏醒世及輔助梵文講唱等功能(見李小榮,《變文講唱與華梵宗教藝術》第110~114頁,上海:三聯書店),在講唱變文時,也常佐以「變相」。我們可從敦煌文獻S.2566《佛頂尊勝加句靈驗陀羅尼啟請》的題記知道,至少在吐蕃統治時820年三界寺便有專供奉觀音之內院,唐代開元年間(713~741)莫高窟四十五窟龕頂亦繪有《法華經見寶塔品》,東壁門南繪精美觀音,其南壁是《觀音經》變,繪出觀音三十三化身的場景,正中為頭戴化佛冠,上身半裸,披斜巾,左持淨瓶,右拂飄帶,觀音像上方華蓋紅綠相間,綴以摩尼寶珠,正中有蓮花,周邊懸吊瓔珞掛鈴,法像甚為莊嚴。敦煌繪本《觀音經》彩繪卷二本,庋藏於法國巴黎圖書館,《觀音經》變的掛畫,計有十卷。


從神話學言,觀音有過由生而死、死而復生之經歷。自身已主觀渡過苦海、登上彼岸之經驗與能力,故能爲煩惱眾生導航並護航,協助五聖達成求經之善,使五聖成真。在《西遊記》中觀音對五聖所喻表的苦惱眾生總抱以憐憫的胸懷隨機開示,循循善誘。在各種變身示現的各個場合中,已型塑典型慈母(great mother)角色。唐初高僧玄奘西遊印度, 在其《大唐西域記》裡的觀音「威神感肅」,「威光赫奕」,住在布呾洛迦山,其中記錄:漕矩吒國的商人們在海上遭遇龐大的怪魚, 將有滅頂之災.但大商主對同伴們說:「我聞觀自在菩薩於諸危厄能施安樂, 宜各志誠, 稱其名字。」諸人旋即同聲念誦菩薩名號, 怪魚便即隱沒。當時「俄見沙門, 威儀庠序, 杖錫淩虛, 而來拯溺, 不逾時而至本國矣。」「沙門」,即是男性的佛教僧侶, 可知印度的觀音是為男相, 其職能主要是以大慈悲救苦救難, 地位與作用大致類似於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中的毗濕奴,因此此時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的觀音仍具男相;《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在南宋流行,其中提到「香山」、「千山千眼菩薩」等名稱,此處觀音已非不眴太子或者寶意,而轉化爲妙善公主了,《西游記雜劇》說觀音是南海普陀落伽山祡竹旃檀林七珍八寶寺觀自在,對照觀音自己對諸賢說到往昔時,說:天上人間,慈悲第一,愛惜諸群生,如護眼睛珠,眾等入輪迴,如箭射入心腑。因此,一念出現於人間,降生南膽部洲,隱身東大海,山名普怛囉。時人不知踨,罕有識面者,以此現相,分身遍十方。往至興林國,托生妙莊宮(《香山寶卷》原題《世音菩薩本行經》卷下126~127頁),已出現變遷了。《西游記雜劇》全劇以觀音開場說佛因果,介紹自身住所、名號、來歷及取經之因緣。《西遊記》裡則說她是南海落伽山普陀崖紫竹林潮音洞觀世音普薩,在第八回,在佛前示願往東土尋找取經時,但見其:纓珞垂珠翠,香環結寶明。烏雲巧疊盤龍髻,繡帶輕飄彩鳳翎,碧玉紐、素羅袍,祥光籠罩;錦絨裙,金落索,瑞氣遮迎。眉如小月,眼似雙星,玉面夭生喜,朱脣一點紅。淨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楊歲歲青。便是一付女性慈善相,對照香山寶卷觀音成道法相:體挂纓珞,頭頂珠冠,手提淨瓶綠柳,足踏千葉金蓮,放大玉毫,遍周沙界,舒金色相,照耀乾坤,凜凜慈容,巍巍相好。(卷下108頁)這慈容凜凜說是教化之母亦可視為慈母形象,對照《西遊記》中,欲採唐僧元陽以成太乙上仙、欲啖唐僧肉體以得長生的琵琶洞蝎子精、盤絲洞蜘蛛精、無底洞鼠精、天竺國兔精、白虎嶺屍魔等,這些惡女都要帶來靈肉的死亡;即便是像西梁國女王也只想跟他「陰陽交合,生子生孫,永傳帝業」(第五十回),都會令他永沈阿鼻地獄,故觀音在《西遊記》通貫全書,是一付慈母典範。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