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是講決策術、揣測術、說辯術、處世術的書
唐柳宗元認為《鬼谷子》一書“險盭峭薄”,“妄言亂世”(《鬼谷子辨》),而宋代高似孫則言“《鬼谷子》書,其智謀,其數術,其變譎,其辭談,蓋出於戰國諸人之表”(《子略》)。
周之前,人們把敬神、祭神看作國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但在這種對神的虔誠信仰中,也包含著否定神靈的因素:人們信奉神靈無所不知,能夠明察善惡,一定會護佑善人、捨棄惡人,所以“修德”的重要性便隨之凸現出來,進而導致人為因素在國家政治生活及政治、軍事鬥爭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在春秋、戰國時期持續數百年的爭霸、兼併戰爭中,人的因素得到了充分的突出和彰顯。而且,由於各諸侯國在兵員擴充方面已達到經濟承受能力的局限,於是合理、巧妙地運用現有兵力成為政治、軍事鬥爭取勝的關鍵,社會政治、軍事鬥爭由“爭於力”向“爭於智”發展。與此種社會形勢相應,在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兩種現象:軍事謀略著作湧現,政治鬥爭謀略著作湧現。前者的代表是《孫子》等兵家著作,後者的代表便是《鬼谷子》。
《鬼谷子》作為曾操縱戰國時代政治風雲的縱橫學派的理論概括和總結,是一部研究權術的智謀寶典。其中所講述的縱橫策士如何說動、進而控制諸侯國國君的智謀、權術,對後代政治活動家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後世文人學士無論是稱讚《鬼谷子》為“因時適變,權事制宜”的智慧之書,還貶低《鬼谷子》為“便辭利口,傾危變詐”的陰謀之書,其著眼點都在於其智謀、權術。
與站在軍事統帥地位所寫的兵家謀略之書不同,《鬼谷子》是站在一無所有的縱橫策士立場上而撰寫一部著作,其用智物件是具有至高權力的諸侯國國君,從這種意義上說,《鬼谷子》是弱者的智謀寶典。它教導弱者如何發揮個人優勢,怎樣用柔弱手法,去變動局勢、掌握局勢,以弱勝強,變弱為強。其中所蘊含的政治智慧,無論在市場競爭中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