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易》文似《詩》」析論


 


一、前言


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既是一本古老的卜筮之書,更是思想研究的主要典籍。它通過象徵陽爻的「—」和象徵陰爻的「- -」為基本符號,以及由八卦中任意兩卦交相疊合而成的六十四卦為基本圖形,以說明宇宙萬物的一切現象。並通過卜筮來啟示天理、人道、地道的變化規律,這種規律,也正是宇宙萬物所應遵循的陽剛陰柔無窮變化之法則。


除此之外,《易經》還反映了周代的社會生活景況及習俗,包括祭祀、漁獵、戰爭、婚姻等,是研究周代生活史的重要資料。近現代以來,不斷有學者將《易經》和文學起源及對文論的影響聯繫起來,就連美學欣賞的理論,也無不根源於《易經》,因而掀起探討《易經》在文藝方面意義的熱潮。


更令人驚豔的是,《易經》裡所隱藏的古歌謠諺,更打破了吾人對《詩經》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既定印象,這其中,恐怕還收羅不少時代早於《詩經》的詩歌。


它們不僅是「詩歌式的句子」,在黃玉順《易經古歌考釋》[1]一書裡,更進一步肯定《易經》卦爻辭無不徵引古歌,因而將之視為文學作品,甚至是一部比《詩經》更早的歌謠總集。


    要之,《易經》是一部無論從史學、哲學、美學、文學等角度,皆可探其奧秘的不朽經典,同時也是許多理論之濫觴。因而本文乃依從黃先生在剔除占斷辭後,站在視《易經》為有韻之古歌的觀點,並以此67首古歌為徵引之詩歌文本,將同為反映周代社會面貌的《易經》和《詩經》[2]做一對照,以詩之六義為分析規準,分別自其音樂性、寫作內容和藝術手法切入,意在找尋兩者之相似性,以凸顯《易經》古歌在文學發展上、特別是詩歌發展上的意義。








[1]黃玉順:《易經古歌考釋》(成都:巴蜀書社,19953)



[2]高亨:《詩經今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2)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