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William Blake 1757-1827)是美國文學史18th後期的準浪漫主義(pre-Romanticism)最重要的詩人之一。18th的文學作品深受啟蒙主義(the eutightenment)的影響,文學主流是現實主義,詩歌亦同──詩歌以生活現實為創作基礎,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為創作主題。
威廉·布雷克生於
威廉很早就表示打算當個藝術家,十歲那年便獲准離開普通的小學,到一個繪畫學校學習去了。他在那裏學了五年,但是,等到當學徒的時機到來時,他父親卻無力提供他進入一個畫家所設的畫室學習的費用了。儘管如此,在
威廉在十歲時便離開了學校,也許有人會以為他忽視了所有的進一步的深造與博覽群書,但他的智力卻發達得早些。他成了一個孜孜不倦的讀者,而且到了十二歲便寫起詩來,這大概是受了當代一些作家的影響,但畢竟顯示了非凡個性與創造力。一七八三年他的朋友們合資為他出版了《詩的素描》,這是一部收集了他十二歲到二十歲之間的詩作的集子。這部書的出版現在已被認為是十八世紀後期詩壇的頭等大事之一,布雷克的少年時期作品就足以使他列入所謂“浪漫主義復興”的主要先驅者之一了。
一七七九年布的學徒期滿,他已是一個健壯的,虎虎有生氣的年輕人,對自己的才能也有充分的自信。這時布雷克到皇家學院當學生去了。他依照傳統方式臨摹古代繪畫,或者畫一些生活習作,但他不久就放棄了這樣的訓練方式,說是那種一味地“模仿自然”會窒息他的想像力。自此一生他把想像藝術置於一切其他藝術創造形式之上。他的任何作品很少有嚴格地只求表現的。事實上他的藝術過於大膽,違背傳統,以致在十八世紀末期及十九世紀初都難以為人們接受。因此布雷克始終默默無聞,直到亞歷山大·吉爾克萊斯特所著傳記在一八六三年出版,他還未被充分肯定。直到二十世紀,布萊克作為詩人與藝術家,他的驚人出眾的現代作風和想像力才得到承認。
所以多年來為了 口,不得不打短工,當版刻工匠,根據他那些比較傳統,因而也比較容易成功的同代人,如斯托哈德、弗萊克斯曼以及福塞裏這些人的設計而作書籍插圖。到了二十五歲,布雷克覺得自己有能力養活一個妻子了,便在
婚後,布雷克就從他父親家中搬出來,在波蘭大街拐角處租了一所小房子,一七八四年他父親死後他弟弟羅伯特也搬過來同他們在一起住了。這時威廉開始培養他弟弟當個藝術家。同時他自己通過自學,也已經對詩歌、哲學與一般文學等獲得了廣泛的知識,而且已經準備躋身于有才智的人們中間了。他參加了知識份子的各種集會,甚至還讓他們傳閱他自己的詩作,有時候自己譜曲唱出來。一種背離傳統的反叛的氣質正在他心中萌動,因為他痛感人間的虛偽和傲慢,因此在一七八四年左右他寫了一部諷刺小說,名為《月亮上的一個島》,其中嘲弄了當時的風尚習俗,也並不排斥他自己在內。這部荒誕又不失詼諧的小說有一部分手稿保存下來了,而且已經證實其中有好幾首後來就以“天真之歌”的名字問世。就這樣開始,布雷克認識到,這些如此輕易丟棄的小詩,卻比它們的前後諸作寫得還好些,因此在一七八八年左右,他便開始把這些詩收集起來編成一個小集子。
這時布雷克已經充分意識到他是個真正的藝術家了。他懂得詩歌同構圖原是同一物的兩種形式而已,而他具有實習這兩者所必須的創造力和技巧,不論是分開來搞還是同時進行。因此他就不能滿足於看到他的詩不過是用文字形式寫出或像通常那樣印刷,像他早期的《詩的素描》那樣。他願意用構圖和色彩把這些詩裝扮起來,這樣每一件“詩畫配”形成了一個藝術的整體。這時他心愛的弟弟羅伯特,同他並沒過多少年快樂日子的夥伴,也是正在萌芽的藝術同行,不幸已經病重,一七八七年初便去世了。威廉曾經不知疲倦地看護著他,據說有半個月沒好好睡一下,在他弟弟死後,他筋疲力盡,竟連睡了三天沒醒。就在羅伯特咽氣時,布雷克的幻想才能竟使他看見“解脫了的靈魂向天空升去,歡快地拍著它的雙手。”從此以後,威廉聲稱他能同他弟弟的靈魂交往,並從弟弟的勸告中獲得力量。
從一七八八年到一七八九年他這個幻覺功能特別對他有幫助,那時布雷克正在為如何以一種能使他滿意的形式出版他的詩歌而不知該怎樣是好。他少年時的一個朋友後來記載說布雷克在困惑中忽然看到在他面前的幻象之中他弟弟出現了。羅伯特的亡靈這時指示他該怎麼進行,結果他就很快地開始了他特殊的方法——在一塊銅版上蝕刻了詩與插圖。完成這些方法花費了他無盡的辛勞,然而卻保持了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完善。
布雷克的這種方法要求把一個寫好的文字本很吃力地再刻在一塊銅版上,這樣他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著色製成一種版本,在銅版上刻下文字,配以圖畫或簡單的裝潢與文字稿協調,然後整個版面用翎羽筆或繪畫毛筆著色,隨心所欲地在製版上創作。布萊克已經尋找到將寫成的文字作為一幅畫的部分來呈獻給他的讀者的方法,而在他決心採用這條原則的時候,卻絲毫沒想到若是大量生產,他的方法可是太緩慢了。
一七八八年布雷克在完成了一些試驗性的小幅版面之後,就刻了二十七幅《天真之歌》的版面,在印著書名的那一頁上標明日期是一七八九年,這樣就開始了他的一系列如今負有盛名的“裝飾詩集”。用這種形式印出他的詩歌的那種衝動一部分是由於他本身的氣質,在他的心境中所想像的人生對於他來說卻比物質世界更為真實。這種哲學要求意念與文字符號融為一體,轉換成看得到的形象,文字與符號相互加強。布萊克的抒情詩足以令人滿足,即使不加上繪畫等裝飾也可以為人接受,然而他不願將這些詩印成一般模樣交給讀者,因此他的詩集出版的數量總是很有限的。
布雷克以非常簡單的著色完成了他最早的《天真之歌》的版本之後,不久便在主題和方法上開始精心製作了。他迅速地發展以更為複雜的象徵符號來表達一種哲學體系,同時他又創造了一種著色版刻方法,使用一種不知是什麼合成的顏料。完成了他的《天真之歌》以後,他用不規則格律寫成一首寓言詩,叫《泰爾集》,和以前一樣地用水彩印方法製版著色。下一個作品,即《天堂與地獄的聯姻》,大部分是用散文體寫的,開始是彩印方法製版的。約在一七八九年,布雷克同他的妻子搬到泰晤士河南岸的一所小房子裏,這是在赫克裏斯公寓,位於蘭伯士地區的一個坡上。他在這裏寫了不少表達自己哲學思想體系的作品,但文字寫得卻越來越晦澀了。這些作品後來就以他的《先知書》得名。同時布萊克還畫了不少畫,製造了大幅的彩色版刻,以用於壁畫的顏料代替一般的油畫材料。我們現在並不擔心人家說這些畫同他的詩沒有直接關係;然而他構思寫下一系列抒情詩卻是由於他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當時社會的種種不合理現象的緣故,這些詩組成了續集,稱為《經驗之歌》。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在他寫作《天真之歌》時就已經想出一個第二組表現“經驗”的對比的詩歌。“天真”詩歌是一個處於天真心境的產物,也是出於一種未被世俗所玷污的想像中的產物。外界的種種事件和個人的情感不久便從“天真”轉向“經驗”,導致了布萊克全神貫注地執迷於“善”與“惡”的問題。他在倫敦的大街上看到人類的苦難,引起了他的憤慨與憐憫的情感,促使他創作了第二組詩歌。
布雷克用他的彩印方法完成了《經驗》的幾幅之後,他又轉過來改用水彩印法,像用於第一集那樣了。《經驗之歌》印有書名的那一頁上注明是一七九四年,現在人們認為他並沒有把這些詩另編一集,而一直是把這些同《天真之歌》輯成一冊,正如他在印有總書名的那一頁上宣稱的,“表現出人類靈魂的兩個對立狀態”。《經驗》中的繪圖設計的特色顯然比《天真》中的更嚴格些,後者的輪廓有時被加刻上去的線條搞得比較柔和,而且畫面的裝飾也被賦予一種更為精緻的美。
當布雷克決定把這些詩合併成一集時,他就重新做了編排,把《天真》中的幾首詩轉到《經驗》中,並且在這一集的後來的幾個版本中更換了插圖的次序。他甚至又創作了一首詩,《一個聖像》,也作了一個蝕刻,但在這部書的任何版本中卻從來沒用過它。這只是一個未著色的版刻,在本書最後已重現了。他受買主的委託繼續印了幾套彩色版,直到一八二七年將近他逝世的時候。後來的版本更為鮮豔,從一八一五年以後編排也固定下來了。目前這個版本便是根據後期的一個版本重印的,這個版本現在存於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中的萊辛·J.羅森瓦爾德藏書中。這是布雷克的朋友亨利·克來布·羅賓孫在一八二六年用五個金幣向布萊克買來的。現在據瞭解,除了這一部,只有二十六部尚存,而且也不是所有這二十六部都有完整的五十四幅插圖。然而,即使是這區區數字也表現出布雷克的這些詩歌是他的“裝飾詩集”中最受歡迎的詩集了,其他的太不平易,而且過於晦澀,難以吸引多少買主。他不得不靠繪畫和製版為業來維持生計,而不是詩歌創作。
布雷克的作品後來越來越廣泛地被人欣賞,遠超過他生前,但這些作品也越來越多地以一般印刷形式出現了。許多讀者也意識到布雷克並沒有打算將他的作品用這種形式供讀者閱讀,他們要求印刷得更精美一點,然而企圖以它們原有色彩適當再現的技術方面的困難將使價格上升到過高的水準。近來技術方面的進展才使以相對的不太昂貴的費用再度出版雷克這些插圖成為可能,其效果,即使布雷克本人也會滿意的。
然而布雷克用他自己的手壓印的蝕刻銅版插圖的文本並不總是清晰可讀的。因此,這裏用通常的印刷體文字同每一幅彩色插圖對照印出,而且是完全按照布雷克製作的版本,也保留了他的標點符號,以及有時別出心裁的字母拼法。這一點可以假定所有的讀者是會讚賞的。然而,還不能肯定每個讀者都願意讀一個編者對於詩和畫的評論,因此這簡短的解釋便放在每張插圖的背面,可以翻過去不看。①然而也可能會有不少讀者發現這些嘗試性的解釋還是有點用處的。這些解釋有意寫得簡短,甚至很膚淺,並不裝成是對布雷克的思想與內涵的完整的說明。這些只是想對詩與插圖的理解提供一些線索,以便讀者可以根據這些去自己思考,或者拋開這些,讓自己做出更好的解釋。
很多評論家都精心研究過布雷克詩歌中的哲學和象徵。第一本系統的研究著作是約瑟夫·威克斯蒂德的《布雷克的天真與經驗》,出版於一九二八年。需要更多啟發的讀者可參考吉爾克利斯特的《傳記》(一八六三年出版,多次再版)以及大衛·艾德曼的《對抗帝國的告知》(一九五四年出版),再研究經S.福斯特·戴蒙補充了威克斯蒂德的著作而寫的《布雷克的哲學和象徵》(一九二四年出版),同一作者的《布雷克辭典》(一九六五年出版),以及E.D.荷西的《布雷克入門》(一九六四年出版)。每本研究布萊克的著作,不論是傳記,評論或是作品的注釋,都必然涉及《天真與經驗之歌》,因為這些詩歌是瞭解布雷克心靈的基礎。
sheep
n.羊, 綿羊, 羞答答的人, 膽小鬼, 信徒
a flock of sheep 一群羊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著羊皮的狼, 口蜜腹劍的人
a black sheep
害群之馬; 拒絕參加罷工的工人
a lost sheep
迷途羔羊, 迷失正道的人
a sheep among wolves
落入狼群; 落在一群惡漢手中的善良人
as a sheep among the shearers
仿佛落在剪羊毛工人手裏的綿羊
as well be hanged for a sheep as for a lamb
[諺]偷大羊或偷小羊反正都得挨絞刑; 一不做二不休
count sheep
數羊(心裏計數以求入睡)
follow like a sheep 盲從
One scabbed sheep infects the whole flock.
[諺] 一隻羊生瘡整群羊遭殃。
return to one's sheep [muttons]
回到本題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
區別好人和壞人
There is a black sheep in every flock.
[諺]到處都有害群之馬。
sheep and goats
善人與惡人(來自《聖經》)
sheep that have no shepherd
烏合之眾
" Without a shepherd, sheep are not a flock."
- Russian Proverb
"An army of sheep led by a lion would defeat an army of lions led by a sheep."
- Arab Proverb
"The sheep has no choice when in the jaws of the wolf."
- Chinese prove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