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甘澤謠-三生石上》心得


   唐末袁郊為著名的傳奇寫作家,自魏晉發展志怪小說,以及受到唐代佛教講經變文的影響,唐傳奇除了有怪力亂神之事外,更增添了佛理,文中的李源與圓觀,一俗一僧、一少一老,可說是忘年之交,因李源避禍而結識,在亂世之中,生命無所依存時,能找到一位好朋友是難能可貴的。


 


 如此相處了近三十年,在偶然相約出遊時,兩人卻發生意見相左的情況,李源因離開繁華的都城已久,不願走陸路途經那個是非之地,希望走水路。而圓觀也不肯讓步,堅持走陸路而不願走水路,兩人討論擱淺了半年。圓觀於是決定和李源走水路,途經三峽,遇見一位懷胎三年還為分娩的孕婦,才道出圓觀其實早有感知,自己的下一世,就是那位孕婦腹中的胎兒,出家人照理說修行多年,應可看破生死,我想圓觀不願面對生死的原因有兩個。


 


縱然齊物論說:「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認為生和死是相印相生的,但面對突然降臨的死亡,我們仍就是抱持著恐懼,人的潛意識內,有保護自己的機制,當警覺危險或恐懼時,就會自動啟動,出家人也是人,脫離不了害怕的本質。再來第二個原因,我想是和李源的友情,是圓觀留戀當世的理由,否則那位孕婦不會懷胎三年而無法分娩。


 


圓觀陷入了兩難的抉擇,與其直述玄奇之事,他反倒讓他的朋友幫他做出了選擇,緣起緣滅,萬物的自然定律,或許是我們無法違抗的,他坦然面對自己的天命,慈悲的老和尚,坐化只為一個新生的生命,與朋友相約十二年後相見。最後已無法重拾往日情誼做結,也許是圓觀經歷了死亡與輪迴,悟境更高,越顯的李源,在現世紅塵奔波的苦痛,他期待好友也能如此超脫,昨日種種就留在昨日。他日緣份且留他日分說。


 


不知為何?三生石,這個名字總是令人感念,生命之間的生老病死,是必經也是途經,我們能笑著迎接新生命,死亡為何要哭泣?夾在生死之間的人生,是哭笑不得?還是嚐盡世間百態?撇開生活中的種種雜事,人生剩下的,或許就是生死之間的哲學,直接而深沉,時間的沙漏在生命的頭頂上倒數,新生所落下的第一粒沙,是嬰孩哭泣的結晶;死亡落完的最後一粒沙,是生命斑駁後的最後痕跡,我們從三生石走過,一次是新生、一次是此世、最後,是來世。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