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怎樣的校長
──彰師大校長候選人「治校理念」之我思
校即將進入遴選新任校長重要時刻,第七任張校長任內連續六年獲得教學卓越計畫獎勵,兩度獲得卓越師資培育特色議題計畫,成效誠屬卓越。
根據本校校長遴選辦法規定:遴委會參考同意權行使投票結果,對校長候選人進行評議,選定校長人選,由學校報教育部聘任。故此,教師同意權投票結果是遴委會選定校長人選的重要參考依據,第八任校長遴選專區內都有詳細的陳述。鄙人見過幾位候選人,無論相貌舉止、學術行政素養堪稱上乘之選,雖則治校理念受限於3000字,但已頗見新象。
回顧13世紀,大學從宗教寺內蛻變為Guild(基爾特)的機構,其主要職責是在培育並認可教師資格。1809年柏林大學創立,除了傳遞知識外,還賦予大學研究和發現知識,但對於工業研究功能和社會服務則是拒斥在外的。二次大戰後,加州大學Clark Kerr(柯爾)主張學術不離市場,視其為「知識産業」。這種趨勢是否正確仍叫一些有識者憂心忡忡。
目前大學以何種標準去評估?以何種標準分配資源?就設備、師生比、經費多寡等,這屬於投入性質的;就論文發表、專利獲得數等,這屬於産出性質的。但還有介於這兩者之間像是課程結構、組織效能、舉辦學術活動者。而專業教育的評估則多半會根據雇主及校友對工作能力得益於學院教育的評估,這些,因為能為大學帶來吸引力和經濟利益,促許多大學專設部門可以說是卯足了勁「全力以赴」。
看看彰師大,倘若我們關心的是如何爭取和利用「邁向頂尖大學」五年五百億特別預算,無可厚非,然而我們要不客氣的說,這,顯然是昧於現實,不切實際的。我們希冀的新校長,得自宏觀的層次是,洞見未來(起碼四年)在國家、社會乃至於區位、歷程中所應承擔的任務,再從微觀層次,清楚界定本身特色──正如企業追求「藍海策略」一般。
要是昧於現實,浪費資源不說,最令人擔心害怕的,乃在於在這個政策下所造成的誤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