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風水形勢理論是在豐富的建築創作及審美體驗之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對於建築環境景觀中空間構成方面諸如高低大小、遠近離合、主從虛實、局部、整體、陰陽動靜等等視覺感受效果及內在規律,逐步得到認識和把握;再由實際經驗體悟而導向於理論思維,從借用「形」、「勢」概念而進一步概括抽象,終於衍生出一套系統,內容豐富富有科學,當然也有它的哲理性理論。


    這套學問,源自漢代而見諸魏晉、尤其是後世風水「形勢宗」有關著述中的形勢說。而這形勢對建築創作實踐來說,如著名風水術書《黃帝宅經》所謂:「宅以形勢為身體」,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如「形乘勢來」,「形以勢得」,「來勢為本,住形為末」;「勢如根本,形如蕊英;英華則實固,根遠則幹榮」;「駐遠勢以環形,聚巧形而展勢」....等。當代知覺心理學研究,揭示這樣一個視覺心理規律:當人固定於某一位置觀看時,對於一個一定大小的對象,其知覺大小隨距離變化有三個階段,一、是在距離較近的範圍內,知覺大小恆常不變;二、是在中等距離範圍內,大小知覺恆常性破壞,知覺大小隨距離之增加而減少;三、是在更遠的距離範圍內,刺激物的大小接近大小辨別閥限值,即距離再增加,知覺大小變化也很少。這規律意味著,空間形體的感知,在近中遠不同視距上,具有不同的效果:近、遠觀具有相對靜態之特徵;介于二者之間之中景景觀感知,卻具有相對的動態特徵。


      如前述,風水形勢說法正好強調近觀之形與遠觀之勢,其視覺感受效果與景觀藝術處理原則,皆具有靜態特徵;而介於其間之中景,卻有動態特徵。這證明,風水對知覚心理規律的認識與把握,是相當深刻,也相當準確的。在技術與藝術實踐原理,哲匠「制器尚象」也注意從遠近不同的層次審視其形其勢。《漢書‧藝文志》錄有「形法家」爲漢代風水術的一大流派,其學乃「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廓室舎形」這是先秦形體之法之正宗傳承。形法家的著作,據班固記載,有《國朝》七卷、《宮宅地形》二十卷,以及傳世至今,公認爲古代地理學典籍的《山海經》十三篇。班固不僅述及要旨,漢代大學者諸多寫照建築意匠之詩賦中,也留下了當時「形法」,注重建築環境景觀之藝術處理,以逺勢近形之不同及相互轉換而予人以豐富生動視覺感受的理論基礎。張衡的《冢賦》一向被後來的形勢宗風水家評價「自述上下崗隴之狀」、「尋龍捉脈」即相度陵墓風水之名賦;而曾以「術數窮天地,製作侔造化」飲譽于世的東漢大學者張衡,集漢賦之大成,以《西京賦》、《東京賦》傳不朽之作,賦寫京都選址規劃,談到「審曲面勢」(薛宗注:「審,度也,謂審察地形曲直之勢而建王都。」)等種種意象,便成為當時「形法」及後世「形勢宗」「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的典型表現。戰國中山王墓兆域圖中顯示出單體之形與群體之勢之尺度構成關係,正是漢晉之際風水形勢說中「千尺為勢,百尺爲形」模數系統之端緒。這個理論與英國F.吉伯德(One-tenth theory)理論及日蘆原義信「十分之一」、空間「外部模數理論」同出一轍。


      風水形勢說的有關理論,主要圍繞著「形」及「勢」的」基本概念而展開,規範了二者不同的涵義和不同的空間尺度界限,並陳述了它們相反相成、對立統一和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及相應處理技巧。倘若我們要了解這方面的基礎知識,只要取得較早的風水要籍如《管氏地理指蒙》、《風水宅經》、《郭璞古本葬經‧內篇》讀讀便可知。值得注意的是形勢的時空轉換,視距控制,整體單體立意,空間予列,人的空間,神的空間,過白理論,知覺群(apperception mass)程序安排等要項,來觀察整理這套以「人」之形爲基準向外推構成的建築空間尺度模數,作為「禮之具」的「度」,兼具「人情味」的風水知識。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