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籤的演進及自驗預言
一、 求籤的演進
(一)緣起
求籤活動在中國民間流傳久遠,溯源可知已有上千年歷史,延續至今,在各地道觀、佛寺及民間廟宇,大多都可見到擺放籤筒以供信眾求籤問卜。
求籤活動的最早起源,在西元九世紀的《玉壺清話》中有所記載,指五代時宰相盧多遜,年幼時父親帶他到雲陽觀與小朋友們一起念書,觀內廢壇上有古籤,小孩子競相拿來玩。當時盧多遜尚識字不多,取得一籤,回家後讓他父親看,籤詞是:「身出中書堂,須因天水白。登仙五十二,終為蓬海客。」父親很高興,認為是吉兆,故便將籤留下。後來盧多遜真的做了宰相,而他的失敗則是因為派手下趙白與秦王廷美聯絡,事發後流放於南方,五十二歲死於朱崖。籤中的話竟然一字不差。[1]而盧多遜實生於唐末,他幼時廢壇上已有古籤筒,足見籤的出現尚在此前,可知求籤活動早在西元九世紀前已出現,但確切時日已無可考。
(二)求籤的方式
人們遇上徬徨無法解決的情況時,不免興起求神問卜的念頭,求籤即是其中一項。至於求籤的方式,則是由有事相求的善信自備牲禮、四果,甚至空手,只帶金和香,到廟中焚香禮神後,一一將自己的姓名、住所、年齡等向神明告知,再把求籤的目的向神明禱明(每籤僅限求一個問題),擲茭請示神明可否求一詩以獲指示,獲准後到籤筒中求一籤。[2]而依各地不同習慣,抽籤時又可大致分為以下三種方式:(1)晃動籤筒待最先掉出的籤條(2)籤頭排列位置比較高的一支籤條(3)籤筒供人直接抽取一支籤條。[3]
(三)籤條
籤條為細長條狀,一頭削成葫蘆或其他形狀,並漆成紅色,以示福氣或寓祈福。籤條數量和籤詩相同,通常為六十、一百或一百二十之數,籤枝過多時,可分裝在兩個籤筒內,放在供桌的左右兩側。而籤條大多以竹或木所製成,難免有受損甚至遭失的問題,因而每年送神之後,許多寺廟會同時封籤,將籤條取出檢查,補上破損遺失的部份,以免少了籤條而扭曲了神意。[4]
(四)籤詩
每枝籤都有其編號,或用天干地支、或用阿拉伯數字,求籤者則根據籤上代號去換取相同代號的籤詩。籤詩以七言四句居多,內容或假借歷史,或寓民間傳說。而有些寺廟的籤詩,旁還印有小字的「解曰」,把籤詩的意思明白的解釋出來。一般籤筒中必有一首「籤王」,表示求籤者運氣大好,神明並不特別指示,僅要求籤者添些香油錢,一切便可撥雲見日了。[5]
(五)籤的種類
籤又可細分為「運籤」和「藥籤」兩類。
運籤,乃指斷定運氣之籤,籤中所指示的都是未來的吉凶禍福、行進舉止、或者該特別提防的事。[6]平時常聽到的「某某靈籤」即屬此類,也即是現代人用來求事業、愛情、前途等等的籤,使用的範圍較廣泛。
舊時的台灣因醫療不發達,加上氣候悶濕高熱,自古被認為是瘴癘之地,惡疫經常發生,人們在束手無策之際,往往求神問卜,以醫療患者,藥籤便是人們向神明求藥方的其中一種方式。但藥籤並不如運籤普遍,因不是每位神明皆能替人治病,只有供奉例如保生大帝、天醫真人等寺廟,才設有藥籤,而所設藥籤依類別尚可分為內科、外科、眼科等等。雖然憑藉抽籤的或然率來抓藥服用是一件相當冒險的事,但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對藥籤的靈驗深信不疑。[7]
(六)解籤
民間有一種說法,籤的靈不靈尚在其次,重要的是解籤的要靈。籤文多以詩的形式出現,大多數一些象徵,含義比較模糊,所以要請人講解。在道觀中則多由道士講籤。實際在解籤的過程中,道士們往往在分析籤意時,也講一些應當採取的生活態度等,多少寓有一些道德教化的成份。[8]香港的黃大仙廟因為求籤者眾,周邊甚至衍生出一條解籤算命街,帶動了產業發展。
(七)自動靈籤
求籤活動發展到後來,出現一些奇特的現象,自動靈籤機即為其一。竹東鎮五華山上有二座廟宇,建造雄偉,環境清幽,頗富盛名。其中下堂大願寺設有「自動靈籤機」一座,以電操縱,香客祇需投下一元錢幣,卡擦一聲即有靈籤出現,非常有趣。
(八)網路求籤
在這個科技發達的年代,網際網路盛行,網上求籤也成為一種新興的潮流。在某些籤詩網,提供給你各種各類的籤詩和解答;某些籤詩網甚至有解籤的服務,但前提卻是要求你將此網站介紹給更多人知道,或者要求還願,將原本的宗教活動當成商業般經營,令人哭笑不得。中國大陸這兩年相當熱門的社交網站「新浪微博」,也可看見求籤活動的蹤跡,只要你在自己的主頁面發出「@求籤」的訊息,籤詩網馬上會為你送來一隻籤,並附有詳細解籤的網址,相當有意思。
某次在接觸到求籤的活動時,聯想起曾經讀過的比馬龍效應(自驗預言),在教育心理學上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課題,得以運用在課堂的實際教學上。在對求籤活動有進一步的了解之後,此項聯想仍揮之不去,以下先從自驗預言的源頭介紹起。
二、自驗預言
(一)比馬龍的神話
古希臘時代,有一位技藝超群的雕刻師,名字叫做比馬龍(Pygmalion)。有一天,他的朋友送給他一支潔白如玉的象牙;比馬龍拿到這支象牙之後,就開始構思如何利用這支潔白如玉的象牙,雕刻出滿意的作品;最後,他決定要利用這支象牙雕出一位冰清玉潔、美如天仙般的少女。比馬龍用他那巧奪天工的雕刻技術,精雕細琢,終於創造出一個栩栩如生的少女雕像,仿如一位麗質天生的少女,比馬龍給這個少女雕像取了一個頗富詩意的名字:葛拉蒂雅(Galatea)。許多富商巨賈都爭相出高價要購買葛拉蒂雅少女雕像,可是這次比馬龍卻捨不得割愛。比馬龍非常喜歡葛拉蒂雅雕像,愛不釋手,每當望著雕像,心中油然的產生一股難以名狀的情愫,於是,比馬龍深深的愛上了葛拉蒂雅。比馬龍日夜祈求神將雕像變成真正的少女,和他成為終身的伴侶。精誠所致,金石為開,神被比馬龍的癡情所感動,於是將雕像變成少女,比馬龍和葛拉蒂雅終成眷屬,永浴愛河。
(二)比馬龍效應
比馬龍效應(The Pygmalion Effect)原本是心理學名詞,由美國心理學家羅山賽與傑克伯森(Robert Rosenthal & Lenore Jacobson,1968)兩人於1964至68年所作的研究而來。[9]他們對學校裡一群6~12歲的兒童做智商測驗,將他們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告訴老師們實驗組的孩子們智商比較高,老師因此設計較為艱難的課程給這些智商比較高的孩子,也花比較多的時間回答孩子們的問題,教學更為認真。一年後這些孩子的智商分數果然都增加。事實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孩子們只是隨機挑選,智商高低並沒有太大不同。這說明了老師期待學生會有比較好的課堂表現,因此影響了他們的教學態度與方法,學生經由這樣教學方法的刺激,智商也真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環。
「比馬龍效應」又稱為「自我應驗效應」,或稱「自驗預言」或「自證預言」,在教育心理學上是廣被討論的主題。所謂比馬龍效應,就是期望的應驗;當我們對自己有所期望時,這個期望總有一天會實現,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當老師對學生有所期望時,這個期望總有一天也會實現,這就是所謂的「教師期望」(Teacher Expectations),也就是「教室中的比馬龍效應」。
(三)運用案例
美國速食業知名企業-溫蒂漢堡的老闆Dave Thomas剛創業時,根本沒有什麽偉大的營運計劃,但是他有一個簡單的夢想,要擁有一家自己可經營的餐廳。於是脫離肯德基炸雞後,就找一些以前同事,一起經營。然後告訴他們:「我付的薪水不高,但我必須開更多的分店,讓你們負責。」結果沒有營運計劃的企業,或許說沒有願景的企業變成了世界性的速食連鎖店。因爲Thomas倚賴別人、信任別人,則他們就會表現負責。[10]
有“經營之神”美譽的松下幸之助也是一個善用比馬龍效應的高手。他首創了電話管理術,經常給下屬,包括新招的員工打電話。每次他也沒有什麽特別的事,只是問一下員工的近況如何。當下屬回答說還算順利時,松下又會說: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這樣使接到電話的下屬每每感到總裁對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爲之一振。許多人在比馬龍效應的作用下,勤奮工作,逐步成長爲獨當一面的高才,畢竟人有70% 的潛能是沈睡的。[11]
由以上兩則例子,即可看出若適當的給予員工鼓勵及信任,便可使員工充份發揮自驗預言的效用,使員工成為自己心中所希望成為的,同時也是老闆所希望見到的狀態,達成一種雙贏局面。
三、求籤與自驗預言
自驗預言反映一句話:「如果預期會發生,那麼事件便會發生。」而籤詩有其模糊性與象徵性,解讀的方式不同,便可能得到大相徑庭的答案。如此一來,籤詩的準確或靈驗性究竟有多高,恐怕見仁見智。
試以藥籤為例,如以下這則新聞:「當地居民、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回憶,他小時候經常扁桃腺發炎,高燒不退,到市區求醫得走好幾小時,所以家人都到朝皇宮向大道公求藥籤買中藥,每一次都能退燒。無論大人或小孩生病,都到廟裡求藥單,大道公開的是『平民處方籤』。」[12]由此可知,所謂「平民處方籤」,可能只是幫助增強抵抗力的普通藥方,因對大人和小孩的用藥及劑量不會相同,而各式各樣的病症更不可能都用同一劑藥方就能醫治,應該是人們已對其病有所警覺,在想方設法醫治中,藉由對神明的信仰力量,帶來正向的能量,有助於康復。
又如以下這則新聞:「不僅台灣人虔誠,連外國人也拜保生大帝,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透露一段趣聞,多年前曾有一位菲律賓人來台參加國際研討會,獲知女兒在家高燒不退,菲籍人士就用英文與保生大帝溝通抽藥籤,第二天女兒竟然就此退燒,最後還分靈到菲律賓馬尼拉設立『保安宮』,『神不分國界,靈驗才來拜』。」[13]並非全然不信神力的高強,但也確實神妙的匪夷所思。除了神力的幫助之外,會否也有著心理作用?是自驗預言的實現,因為相信,所以靈驗;又或者高燒不退已有一些時間,身體本身的修復功能啟動?實難有定論。
藥籤在某種程度上僅是給予人們精神上的撫慰,就如下面這段新聞所說:「不過話要說回來,廟裡的藥籤只不過是民眾『精神靈糧』,說得坦白一點就是安慰劑,因為絕大多數的藥籤都只有藥方,而沒有描述適應症(即是藥方適用哪些症狀)。因為一旦男人抽到的藥籤是治療月經不順的,神力就會立刻『破功』,由此可見藥籤的功用是心理治療,類似西藥的安慰劑。手持一柱香,信徒病痛可上達天廳;求得一帖藥,心中的愁苦可獲得慰藉。」[14]單靠抽藥籤來治病有一定的危險性存在,但不論人們是否另覓良方治病,求取藥籤獲得心安,對有此信仰的人來說,或許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其實現代有些虔誠信徒也心知信仰與醫學是應該並行的:「王媽媽是虔心的媽祖信徒,從小在香火鼎盛的媽祖廟北港鎮長大,跟多數當地人一樣,有煩惱就習慣擲筊問問神明,就連小孩生病,也會上媽祖廟求藥籤。……王媽媽提醒,向神明說明毛病時,最好自己先分類,問題會比較清楚;多數媽祖廟的中藥籤價格都在20元以內,而媽祖廟周圍的中藥行也都相當熟悉媽祖廟藥籤帖方,三奇中藥房表示,多數媽祖廟藥籤的藥方都是補氣居多,並無大礙,至於藥效,只能說信者恆信;王媽媽則強調,有病當然還是先找醫生比較科學。」[15]正如報導中三奇中藥房所言,藥籤的藥效是信者恆信;生病時除了求藥籤,最好還是能夠及時就醫,免得耽誤了治療的時間,使病症惡化。
四、小結
由上文可知,傳統民間的求籤活動,在歷經千年後,有了一些較貼近現代人生活的變化,例如幾十年前廟宇外出現的「自動靈籤機」,當然,那是否還能歸於宗教活動,抑或只是一種提供娛樂的商業活動,就各憑己見了。如今,由於網際網路的發達,求籤活動也在網路上蓬勃發展起來,以各種各樣的面目出現,滿足現代人的多樣需求,也使得求籤此一活動變得更易貼近及取得,而其靈驗性是否存在,大概也只能由網路使用者自己去判斷了。
至於自驗預言,若使用得宜,足以令自己或實驗對象充份發揮潛能,達成預期效果;反之亦然。所以應該特別謹慎的使用,免得使人物、事態往負面一方發展,結果恐怕難以收拾。
從數則來自新聞或文章的舉例可推想,藥籤所提供給人們的那種信仰的力量,其強度應是勝過藥籤本身的治癒功用,因從醫學的角度看來,斷無大人小孩的任何病痛皆能因同一劑「平民處方籤」康復。藥籤供給的藥方,恐怕大多僅有強身健體的療效,但藥籤所帶給信眾的心靈撫慰性,其深遠確是難以估計,正如自驗預言的實現,乍看也有其神妙性,其實兩者的效用,皆源於一種人類所擁有的寶藏──人心的力量。
[1]參見「蓬瀛仙館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求籤」,http://zh.daoinfo.org/w/index.php?title=%E6%B1%82%E7%B1%A4&variant=zh-tw
[2]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篇】》(台北:臺原出版社,1994),頁216。
[3]參見「維基百科-求籤」,http://zh.wikipedia.org/zh/%E6%B1%82%E7%B1%A4
[4]同註2,頁218。
[5]同註2,頁219。
[6]同註2,頁221。
[7]同註2,頁222。
[8]同註1。
[9]參見朱敬先:《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頁353。
[11]同註10。
[12]
[13]同註12。
[14]〈打破吃藥迷思-觀念正確,用藥更安全〉,http://blog.udn.com/giveman/373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