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目蓮救母故事,最早出現在《盂蘭盆經》(又名《佛說盂蘭盆經》、《佛說報恩奉盆經》等),這部經是據佛經中有關佛祖大弟子目蓮,救度餓鬼的記述,結合中國民間信仰,吸引信徒,所造就的一部經。它在佛教普及於民間或民間宗教勸化上起了一份積極的作用。從俗講的變文,到勸世的寶卷,目蓮救母,在中國長期的傳統社會裡,得到宮廷和民間的共同熱愛,這是個值得研究的文藝美學現象。「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皆離憂」(引《盂蘭盆經》語)。這,正是「苦難」成了宗教得生的根本所在。眾生對幸福和理想天國的嚮往,描繪出通往天國之路坎坷的歷程;蓋離現實生活距離愈大,就愈發營構出吸引力,令爾等竭力追求它!修持之!
「盂蘭」,梵文為「鳥蘭婆拏」,意思是:「救倒懸」。這是古人用的辭,以今天的話說,就是「替餓鬼赦罪!」(活人真是苦啊,不但自個兒業障身重,還得替祖先除孽,超渡薦渡他們),「盆」是食器,放百味五菓于其中,以解脫餓鬼倒懸之苦。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中元節」條載:「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先數日,市井賣冥器,……及印賣《尊勝目蓮經》。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搬)《目蓮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我們雖已見不到雜劇的本子,但僅述及一齣戲,能連演七八天,在中國戲曲史上實屬空前大觀,在世界戲劇史上亦蔚爲奇蹟。
   
我們查考中元節的來歷,它源於道教。即天、地、水三元。漢代五斗米教,符咒治病,就用病人姓名一焚於天,一埋於地,一沈於水。中元者,指「地官」而言。於民間習俗亦祭祖之日,而中原佛教取而用之。


這故事真正來源於佛經之「目蓮救母」。青提夫人在世作惡,死後墮入阿鼻地獄,每食則食物變成烈火,水變為烈火,無奈,目蓮依侍佛法置食物於盂蘭盆中,方可進食進水。然將七月十五日定為中元節,實為有心人(帝王、聰明的佛教人士)雜揉釋、道兩家,加上儒家「慎終追遠」之意,而成另一風情之民間信仰。佛經所載不止一端,(見于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商務版第234頁。近年來,「敦煌學」研究頗具成果,所蒐變文目錄,共有九種,老師有影印篇目給你們)變文所載,可見周紹良《敦煌變文匯錄》(增訂本)中所收關於「目蓮救母」有《目蓮變文》、《目蓮緣起》三篇變文。其中第三篇《大目乾蓮冥間救母變文》(引常州培本堂善書局藏版,光緒丙戌年新刻印本。)和前兩篇不同,主要以散文述說佛教「盂蘭盆」之來歷:


「夫爲七月十五日者,天堂啟戶,地獄門開,三塗並消,十善增長。為眾僧咨下,此日會福之神,八部龍天,盡來教夫,承供養者,現實福資,為亡者,轉生於勝處。於是盂蘭百味,飾貢於三尊,仰天眾之恩光,救倒懸之窘急。皆佛在世前,弟子厥號目蓮,在俗未出家時,名曰蘿蔔,深信三寶,敬重大乘,於一時間欲往他國興易,遂即處分財寶,令母在後設齋供養佛僧,施諸乞來者。及其蘿蔔去後,母生慳吝之心,所是囑咐資時,並私隱匿。其兒蘿蔔不經旬日,事了還家,母語子言,依汝囑咐,設齋供養作福。因茲欺誑凡聖,命終遂墮阿鼻地獄中,受諸劇苦。蘿蔔三周禮畢,遂即投佛出家,承宿習因,聞法證阿羅漢果,即以道眼,訪覓慈親,六道生死者,都不見母。目蓮從定起,含悲咨曰世尊:『慈母何方受於快樂?』爾時世尊報目蓮曰:『汝母已落阿鼻,現受諸苦。汝雖位登聖果,知欲何為,若非十方僧衆解脫之日,已眾力,乃可救之。』故佛慈悲,開此方便,用建盂蘭盆者,即是其事也」。


從經文到變文,把外來的人名、地名中國化,內容也更加世俗化、人情化了。這頗合劉勰所謂「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文學發展變化規律。如上所述,變文開篇以散文敘述故事的梗概,而《目蓮三世寶卷》除四句開場詞外,便與「變文」一樣用散文描述:「昔日南都關西,有一位傅相公,名員外,自幼修行,娶妻劉氏青提,未曾生育。員外向善持齋,看經念佛,獨造萬緣橋,萬佛堂。因集眾生,稱名齋僧飯;又有放生池,買物放生;齋僧布施,廣結良緣。後來生子,小名蘿蔔。」這和變文內容,完全相同,只是開頭插入一個「劉賈破戒」變文中沒有的情節。劉賈是劉氏青提的弟弟,他勸姐姐說:「小弟看見世上,多少吃齋修行的人,能有幾個到頭?我這裡有個陳道人,隨師護法,吃齋念佛,至七十歲,又開了齋戒;又有一個馬道人,講經說法,做人之師,替人家報本酬恩,消災念佛,至八十歲,他又破戒了。我看到多多少少的吃齋人,一個也沒有到頭的。」這套說詞,頗符合一般人拒絕信奉宗教的藉口。劉氏青提,被那劉賈勸動心血,便叫金奴,即刻到街坊上去買葷酒,設席破齋。明日宰殺豬羊,吹彈歌舞,化子都來唱曲,自從開齋之後,每日殺害生靈,只圖口肥,不顧他命,白骨埋在後花園中枯井之內,歡樂無盡,不思日後凄惶。……小主今日回家。青提一聞此言,即忙著家人打掃佛壇,點燭燒香,舖設經堂,看經念佛。目蓮回至家中,先到經堂恭袓,拜別之後,至父母前問安。日日誦經。過了數日,有傍人對目蓮說,自從官人走後,你母親在家殺害生靈,破了齋戒,開了葷酒。即對母親說:「父親在日,功成圓滿,已往天堂。臨終時再三吩咐,留下道書,久後休要開齋破戒,難道忘了此言?孩兒出外,母親在家,怎麼就開齋破戒呢?」母親無言回答,目蓮有偈為証:


母親破戒殺生靈,違背父亡遺囑言;信了舅爹狂妄語,將娘推在地獄門。


且說劉氏,見兒道出此言,大罵一場,不知是何人搬我家是非,使我母子不安。兒嚇!你若不信,即使金奴丫環到後花園中,擺設香案,對天發誓:「劉氏若有開葷破戒,即刻亡在花園。」--(同上引書)。未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