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觀念,在古印度佛教興起之前就有,《黎俱吠陀》、《奧義書》均載此說,耆那教(與佛教同時的宗教)婆羅門教亦有。佛教主張因果報應、六道輪迴之說,結合地獄說就完成了完整的體系。東漢佛教傳入,桓帝靈帝來華的安息沙門安世高,譯了三部有關地獄的佛經,一為《佛說十八泥梨(Naraka地獄)經》,一為《佛說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一為《佛說鬼問目連經》。這三部經,是中國最早譯的佛經,其文不足三千字,但述地獄之狀較為詳盡,特別是《佛說十八泥梨經》,對十八層地獄之名稱、用途及惡人墮入地獄後之苦狀,廣被民眾及佛教徒吸收。兩晉南北朝以降,地獄數目陡增(犯罪花樣變多),五花八門。如《佛說四泥黎經》講四大地獄;《佛說泥梨經》講八大地獄;《阿昆達摩懼舍論》、《世起經》又講八大地獄及每一大地獄中有十六小地獄等等。但仍以十八層地獄說最盛,唐代長安及洛陽一帶的佛教寺院地獄變相繪塑甚多,這個現象絕非一日突起。南宋時四川大足摩崖石刻《地獄變相》形象生動豐富具體,令人不寒而悚。十八地獄名稱,皆為雕刻時原題。名稱或有重複,但所刻內容不同。各地獄不僅神鬼人物、刀山劍樹、湯鑊鐵床等活龍活現。且均刻有榜題文字,或引經文,或加贊偈,圖文互見,使觀者情感形象思維與理性認知思維空間充分挑動起來。像第一「刀山地獄」,刻有二人臥在刀山之上,刃穿刺其身直扺後背;有一惡鬼立刀山旁,倒提一人,方拋上刀山去;惡鬼後有戴枷女囚,驚恐萬分,刀山內有烈火熊焰,刀山利刃中逃過,也會有猛犬嚙其肉,毒蛇吮其血,實乃無處脫逃,只有活活遭受折磨的份。
圖旁刻文曰:日念光佛一千遍,不墮刀山地獄。
贊曰:聞說刀山不可攀,嵯峨險峻使人酸。遇奉齋日勤修福,免負前程惡業牽。
如此這般說教,如此這般毛骨悚然,爾後縱使將信將疑,也立誓小心為尚,視棄惡從善為理所當然。不過,世間總有不信因果之人,圖一世之快的惡人們,也不時受魔鬼之驅使,管不了那麼許多啦,依舊作惡。在民間信仰看來,那只有等死後受難的份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