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沒有情感的昇華,故事再完整也算不上完美。


 


因此,第三個情節點的分量不言而喻。我們未分析一下迪士耐2009年的動畫《公主和青蛙》,看看它是如何處理第三個情節點的。


這是一個以爵士樂故鄉紐奧良New Orleans為背景的故事,女主角蒂娜勤勞工作,努力攢錢,希望能有足夠的能力去實現父親的遺願: 開一家自己的餐廳。


為了得到允諾的錢,蒂娜吻了傳說中的青蛙王子納文,誰知不僅青蛙沒有恢復王子的身份,反而自己也變成了一隻青蛙。為了恢復人形,他們在鱷魚路易士的陪伴下,去找能解開魔咒的女巫烏迪,並在途中得到了螢火蟲雷的幫助。但烏迪認為還是做青蛙更快樂一點,而且她也沒有能力解開魔咒,除非納文在當夜12點前得到蒂娜的兒時玩伴夏洛特的吻。


納文和蒂娜,一個是不學無術身無分文的快樂王子,一個是崇尚努力自我奮鬥的平民女子,原本是彼此不屑的,卻在尋找解除魔咒的旅程中愛上了彼此。夏洛特被他們的愛情感動,決定即便不和王子結婚也要成全他們,然而12點的鐘聲已經敲響,夏洛特的吻並沒有帶來奇蹟。在烏迪的主持下,兩隻青蛙舉行了婚禮,在婚禮的接吻中,納文和蒂娜恢復了原形。他們回到新奧良開起了夢想中的餐廳,過著幸福的生活。


 


片中的三大情節點依次為:1蒂娜變成青蛙。2、烏迪說解除咒語的方法是納文能在當夜12點前得到夏洛特的吻。3、夏洛特沒有把納文吻回原形。


 


影片的第三個情節點是夏洛特在狂歡節午夜吻青蛙的那場戲:


夏洛特:天哪,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我的理解對不對, 12點前吻了你,你和蒂娜就會變成人,然後我們倆結婚,之後就過著幸福的日子。


納文:差不多吧。但是記住,你要給蒂娜足夠的錢去開自己的餐廳,因為蒂娜她--她是我的Evangeline


夏洛特:都聽你的親愛的。撅起嘴巴小可愛,


蒂娜:等等!


納文:蒂娜?


蒂娜:不要這樣。


納文:必須這樣,我們沒有時間了!


蒂娜:我不答應!


納文:這是實現你夢想的唯一辦法!


蒂娜:我的夢想?我的夢想,沒有你的話,是不完整的。我愛你納文。


納文:不論發生什麼?


蒂娜:不論發生什麼。


夏洛特:我一生讀過很多有關真愛的童話故事--蒂娜,你找到了!我會吻他的,為了你親愛的!不需要和我結婚!


(牆上的時鐘指向12點,鐘聲響起)


夏洛特:哦天哪!也許是那個舊鐘走快了


(夏洛特猛吻青蛙,但是青蛙還是青蛙)


夏洛特:抱歉!


這個情節點有雙重功能:在敘事上,它完成了第三個情節點,


原本夏洛特在午夜12點之前吻了納文,那麼大家都能恢復原形,但是由於蒂娜的出現,時間被耽擱了,這個願望沒有實現,改變了故事發展的方向。在情感上,納文和蒂娜通過行動和表白,明瞭對方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納文為了幫助蒂娜實現夢想而 證明了對方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納文為了幫助蒂娜實現夢想而去找夏洛特,而蒂娜一直是名頭腦清醒的女孩,她終於發現自己的夢想裡不僅包括餐廳,還包括納文。


    隨著鐘聲的敲響,兩個相 愛的人卻恢復不了原形已經是不可挽回的事實。伴隨著第三個情 節點的結束,觀眾對蒂娜和納文既慶倖又惋惜的情緒也達到了頂點。


 


所以,《公主與青蛙》裡的第三個情節點是一個合乎準則的情節點,它在敘事上超越了前兩個情節點,在情感上把愛情的情節點,它在敘事上超越了前兩個情節點,在情感上把愛情的真義推向了高峰。


接下來的場景是納文和蒂娜在婚禮的接吻中恢復原形,回到新奧良過上了音樂和美食相伴的理想生活,影片結束。也就是 說,即便在物理時間上,舉行婚禮和開餐廳的場景會相對很長,但是這不是劇情的重點,既然敘事和情感高潮已經過去,那麼 影片就應該適時結束。


這個問題,也就是結尾的時間,即故事何時結束的問題。


 


    一般而言,結局要短,現代的作品往往以沒有結局為結局,高潮結束,故事便結束了,第三個情節點完成了,影片也該收尾了。在《生死時速》中,從第三個情節點到影片結束持續了6分鐘,而《公主和青蛙》的第三個情節點距結尾也恰好是6分鐘。是的,高潮已經是整個故事人物動作和情緒的頂點了,主題也昇華了,此時不結,更待何時?見好就收吧,就像大仲馬曾經告誡兒子小仲馬的那樣:讓你第一幕清楚,最後一幕簡短。


 


完美對抗的條件


情節點是一個轉折性的事件,必然牽涉到主角的行動和干擾主角的障礙。障礙是由反主角的一方造成的,沒有它,主角可以直達目標的終端,故事的過程也就不存在了。行動是對障礙的破解,它和障礙是相互對峙對抗的關係。


按經驗,對抗原理是故事設計中最重要而又最不被理解的原理,對這一基本概念的忽略是一些劇本及據其所拍攝的影片之所以失敗的重要原因。我們這樣看待對抗的原理:


 


主角及其故事的智慧魅力和情感魅力取決於對抗力量對他們的影響,應該與之相當。可見,對抗並不是簡單的對決。效果完美的對抗是需要條件的。


 


對抗要引起觀眾情感上的共嗚


在《一條旺達魚》中,肯接受了一個任務,那就是除掉認出喬治的養狗老太太。編劇為這個任務設置了三次障礙,收到了不同凡響的戲劇效果:


 


第一次:肯想放惡狗咬死老太太,誰知惡狗找錯對象,把老太太的一隻小狗叼走弄死了。


第二次:老太太總是懷疑天是不是要下雨,走路猶疑不定,導致肯沒有命中目標,反而開車壓死了老太太的第二隻小狗。


第三次,肯想用高空墜物的方法殺死老太太,結果老太太還是懷疑下雨,墜落的聲音讓老太太誤以為是打雷,結果回身打了個傘,導致第三隻字小狗被壓死。


肯的三次謀殺不過是運用了一個簡單的戲劇技巧:重複。肯想謀殺的是老太太,誰知每次都是直接殺死一隻狗,三隻狗殺完了,老太太也因心臟病發作被間接殺死了。


 


為什麼一個簡單的技巧會收到如此強烈的戲劇性?換句話說,在行動與障礙相互對抗的過程中,是什麼奧秘能使戲顯得扣人心弦精彩不斷?


答案是:在行動作與障礙的對決中,雙方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僅僅要推動情前進,還要引起觀眾情感上的共鳴。


所謂推動劇情前進,指的是在三次謀殺了三隻小狗後,劇情必須回到殺死老太太上來,因為是老太太而非三隻小狗的死亡方能推動戲的發展。老太太固然可以養了十條狗讓肯逐一殺害,謀殺方法可以千奇百怪尋開心,但是如果戲不往前推進,那麼那些 開心就不過是一堆廉價的笑料而已。


所謂和觀眾在情感上的共鳴,恐怕才是產生戲劇效果的關鍵點。為此,編劇為肯設置了獨特的性格:無限熱愛小動物,死了一隻狗比讓他自己去死還難過,這種性格必然和他行為後果產生強烈的對比。而且,肯還會偷偷出席小狗的葬禮,讓觀眾對肯的竊賊身份產生新的印象,認為肯是一個有愛心的特別的小偷,而還很倒楣,甚至對身為殺手的肯產生了同情的念頭,也就是說,觀眾對肯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老太太在這三場戲裡沒有一次臺詞,但是戲劇性也很足:每次出現都和天氣有關,第一次是雨天,第 二第三次都是懷疑下雨。這樣設置,也許是和倫敦的氣候特徵有關吧。


 


②對抗雙方的力量不能過於懸殊,最好能保持勢均力敵。


如何讓對比懸殊的力量成為合格的對抗力呢?很簡單,讓別 的力加入,增強薄弱一方的力量。


比方說,一個人要踩死一隻在他腳下爬著的瓢蟲。我們設置對立雙方的情況:


第一種:一隻穿了皮鞋的大腳、一隻可憐的嚇呆了的瓢蟲。


第二種:一隻沒穿鞋的大腳、一隻可憐的瓢蟲加上一枚從地上露出一半的鏽跡斑斑的鐵釘。


很顯然,第二種情況更符合對抗的條件。鐵釘在此具備了角色的身份,它和瓢蟲聯合成為對抗力的一方,如果和沒有穿鞋的大腳展開PK,則戲劇性是顯而易見的。如果還嫌不夠,還可以在鐵釘上塗上毒液,就像克勞狄斯耐他的侄子哈姆雷特所做的手腳那樣。


上面這個例子中,角色都是具象的。事實上,抽象的、看不見的東西也能成為角色,比如說,道德輿論、體制、人心向背等。如


③化行動為動作,讓行動達到動作的濃度。若要真正把一個對抗的戲劇性做足,則需要的是動作,而不只是行動。行動和動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按照溫蒂.漢森准《編劇步步為營》中的理解,“動作意味著人類的行為,包括激發他們行為的潛在欲望、需求以及要求,而行動則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它表達的是一種形體上的含義,是角色在表達他們的欲望、需求 以及要求”。


可以這麼說,行動只是動作的一部分,是最後的外在表達,是看得見的肢體舉動,而動作的涵義則要豐富得多,它不僅包括行動本身,還包括為什麼要做這個行動,以及這個行動將引起的潛在反應,即這個行動應該帶來改變。


 


    有的編劇讓劇中人物忙忙碌碌行動良久,效果卻等於什麼也沒做,或者做得遠遠不夠。初學者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往往寫了大量的行為衝突卻達不到動作的濃度;解釋不了主角行為的起因,又改變不了原先的結果,導致與障礙的對抗遲遲不能到來,還造成了節奏歹戲拖棚。當然,故事並不排斥行動而只接納動作,兩者必然永久性地在故事中同時存在。只是,我們要警惕一種傾向:行動氾濫,動作稀有


那麼,什麼樣的行為能達到動作的濃度呢?讓我們找一個《一條旺達魚》中的例子:


在電影的第14分鐘,旺達和奧托悄悄來到了藏寶地,準備私吞珠寶店遠走高飛。奧托在開保險箱的時候,旺達在他背後悄悄舉起了鐵棍,打算砸昏奧托。打開後的保險箱是空的,旺達愣了一下,立刻把鐵棍收入囊中。


 


在這個情節中,旺達舉起鐵棍又收起的舉動是一個標準的動作,它包含著豐富的信息量。形體的行動都是視覺化了的,奧托拔出手槍射出子彈打穿保險箱的鎖是一氣呵成的連貫行動,而旺達站在奧托身後從包裡拿出鐵棍對準奧托高高舉起,也是一個緊湊的肢體行動,和奧托的射擊舉動在時間上同步發生。但是,旺達舉棍的行為戛然而止,則揭示了旺達內心深處的秘密,雖沒有明講,卻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了。


 


觀眾到這個時候方恍然大悟,原來旺達這個角色有著不為人知的隱情,即,鐵棍的舉起和放下之間,不僅旺達行為的潛在邏輯顯露無疑,而且劇情的將來走向被隱隱預示了。很顯然,在這個情節中,比較在同一時間裡兩個角色的舉動,誰的是行動,誰的是動作,不言而喻。


 


比起單純的行動來,動作具有承前啟後的功能,不僅能讓觀眾看到動作的前因,而且會使觀眾對後果充滿期待。不管動作本身如何,它都是由人物生發的,所以,源頭還是應該追溯到人物,下節我們將對人物進行詳細的分析。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