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嘗試閱讀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書(三)《周易》中的豫卦,比對馬王堆帛書、阜陽漢簡、熹平石經、今本周易各版本異文,從解析戰國文字的角度出發,來看舊注與新說間的差異。上博簡《周易》與舊注有文字記載的差異性,提供學者們從另一種角度來解讀《易經》的空間,但文字學者多從字形與字義去解釋,卻可能忽略舊注從卦象各爻的位置,以及陰陽所代表的涵義來解析爻辭。學生以為在閱讀上博三《周易》時,除了從文字的角度來考察《易經》,也應該輔以理解《易經》的義理與象數,才能還原它本來的正確面貌。

 

001

000

 

一、豫卦名解

 

    豫卦下坤上震,坤為地,震為動,雷出地下,有震動喜悅之象。《說文》:「豫,象之大者。」《爾雅》:「豫,樂也。」為假借義,因此豫卦有奮豫之意。[1]卦象以悅樂為主,坤為順,震為動。內和順,外震動,動而和順,有豫之象。主爻九四潛於地下,出動有聲,上下五陰從之,且坤承順之,亦有豫之象[2]

    豫,今本中帛書《周易》作「餘」;帛書《繫辭》作「余」;阜陽漢簡《周易》、漢石經本《周易》、今本《周易》作「豫」,王家臺秦簡《歸藏》作「介」;傳本《歸藏》作「介」。[3]《歸藏》原作「分」,疑為「介」之訛。《孟子音義上》:「介字多作分,誤也。」《易略例》、《周禮.內宰注》、《周禮.大宗伯注》、《莊子.庚桑楚》等書之《釋文》說「介本作分」。本卦六二爻辭說「介於石」,故《歸藏》取其爻辭之字而明其卦名為「介」。[4]

 

二、卦辭:豫,利建侯行師。

 

1【上博三《周易》】 利建

2【馬王堆帛書】    利建,行師。

3【今本《周易》】   利建行師。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孔穎達正義:「謂之豫者,取逸豫之義,以和順而動,動不違,皆說豫,故謂之豫也。動而眾說,故可利建侯也。以順而動,不加无罪,故可以行師也。」

    豫卦內卦為震,震為長子,有侯象,因此利於建立王侯;外卦為坤,坤為長子,有師象,因此利於行師。卦象的意思是說,豫卦象雷從地出,有利於建侯,聚眾行師。[5]豫的變動就如同聖人之變動,順應時序,使人心和樂以應其上,因此朱熹認為「其占利以立君用師也」。

 

三、爻辭釋義

 

(一)初六:鳴(豫),兇。

 

1【上博三《周易》】初六:鳴,兇。

2【馬王堆帛書】   初六:鳴餘,凶。

3【阜陽漢簡】     六:鳴豫,兇。

4【今本《周易》】  初六:鳴豫,兇。

 

    王弼注:「處豫之初,而特得志於上,樂過則淫,窮則兇,豫何可鳴。」初六處豫卦之初,上應九四,九四爻為豫卦之唯一陽爻,故初六得志,但樂過則有兇象,簡本同。[6]《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凶也。」意思是說若自鳴得意,就會有凶。朱熹則認為,此爻辭為自樂,與卦辭為眾樂之義不相同,因此有吉凶之異。[7]

 

(二)六二:(介)於石,不冬(終)日,貞吉。

 

1【上博三《周易》】 六二:於石,不冬日,貞吉。

2【馬王堆帛書】    六二:疥于石,不終日,貞吉。

3【今本《周易》】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上博三《周易》「介」字作 ,隸為「」,甲骨文作 ●=介合集721正《說文》:「介,畫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羅振玉以為「象人著介形,介聯革為之。或从者,象聯革形。」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以為「从人,兩側表示癬疥,疥之初文。」[8]介於石,兩石相磨擊而出火之意,介然守其節操,堅勁如石,行其正道,上交不諂,下交不瀆,道達理。[9]

    王弼注:「處豫之時,得位履中,安夫貞正,不求苟豫者也。順不苟從,豫不違中,是以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明禍福之所生,故不苟說辨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終日明矣。」朱熹《周易正義》:「卦獨此爻中而得正,是上下皆溺於豫,而獨能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也。其德安靜而堅確,故其思慮明審,不俟終日,而見凡事之幾微也」[10]

    此爻的意思是,德性能夠如石一般堅定,不耽溺於逸樂,心境平靜自得,便能得吉。

 

(三)六晶(三):可(阿)(豫)(悔),(遲)又(有)(悔)。

 

1【上博三《周易》】六晶:可

2【馬王堆帛書】   六三:杅餘,,遲有

3【阜陽漢簡】     六三:歌豫003夷有悔。

4【今本《周易》】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學者對「盱」有兩種解釋:上博簡整理者認為上博簡「可」字通「阿」,有偏私、偏袒之義,與「盱」意思相同者,盱者,盱睢諂媚之謂,諂媚之道以悅上,張目上視附勢自以為樂[11]。學者趙建偉則認為「盱」兼有喜義及大義(《莊子‧盜蹠》疏「于于,自得之貌。」于于通作吁吁,與此同),「盱豫」謂自大自得而沉迷於耽樂[12]

    另一個解釋是「歌」,林志鵬以為本字應讀為「歌」,解為「謳歌取樂而致悔。」:

 

   疑「可」讀爲「歌」,與阜陽漢簡《周易》六三:「歌豫003夷」同,並合

   於馬王堆帛書〈二三子〉釋此爻爲「此言鼓樂而不忘戒患也」。[13]

 

  朱熹《周易本義》從卦象分析:「陰不中正而近於四,四為卦主,故六三上視於四,而下溺於豫,宜有悔者也。」[14]因此「盱」有「上視」之義,是含有從卦象來判斷的結果,林志鵬先生解為「歌」,雖合於阜陽漢簡簡文,卻可能忽略卦象的意涵。

    王弼注:「居下體之極,處兩卦之際,履非其位,承動豫之主,若其睢盱而豫,悔亦生焉,遲而不從豫之所疾,位非所據而以從豫,進退離悔,宜其然矣。」意思是說六三爻以陰而居陽位,所以是「履非其位」。又《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因此,六三爻處位不正,如同小人之不中不正[15]此爻的意思是說,位不當,若攀附權勢,又遲於悔悟,就會有所後悔。

 

(四)九四:猷(由)(豫),大又(有)(得)。母(毋)(疑),(朋)(盍)(簪)

 

1【上博三《周易》】九四:猷,大又。母

2【馬王堆帛書】   九四:允餘,大有得,勿疑,傰甲饞。

3【今本《周易》】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上博簡「,今本作「由」,上古音皆喻紐幽部,可通假[16]。上博簡整理者認為「猷讀為「猶豫」,意為遲疑不決。[17]但學生認為,若讀為「猶豫」,與下一句「大有得」聯合起來意義較說不通;另外下句又出現「勿疑」,意思是教人不要有所疑懼,若上句讀「猶豫」,兩者意思有互相矛盾之嫌。

根據六三爻,林志鵬先生根據聲音相近關係,將上博簡此爻的「猷」讀爲「謠」,並將簡文「謠豫」釋為「徒歌取樂而致悔」[18]。林志鵬先生此處解釋亦忽略了卦象的涵義。王弼注:「處豫之時,居動之始,獨體陽爻,眾陰所從,莫不由之以得其豫,故曰由豫,大有得也。」意思是九四爻處豫之時,居動(外卦震為動)之始,獨體陽爻為眾陰所從,因此莫不由此以得其豫。[19]

    上博簡「」字,各家說法不一:

1、廖名春先生認為此字應讀「,又作「謫(謫)」。 因而楚簡本「欲」即「訟謫」,與「嗑譖」辭異而義實同,意思是「多言而譖己」。[20] 《楚簡〈周易•豫〉卦再釋》中又將舊注所訓「疾」作了新的解釋,認為「疾」有嫉妒、非難義。[21]

2劉樂賢先生認為本字當釋作「疌」,有「速」的意思,和今本《周易.豫卦》「簪」字古訓「疾、速」恰可相連。

3、高亨先生首先提出傳本「簪」應讀為「讒」,並引《詩經·大雅·桑柔》「朋友譖」為證。又說「盍」可能讀為「嗑」,表示「多言」,「勿疑朋嗑讒者,謂勿疑朋友之多言而讒己也。」[22]出土的馬王堆帛書也正好作「讒」字,可為補證。

4、蘇建洲老師亦贊同把爻辭解釋為「勿疑朋友之多言而讒己」的說法,並言名春先生之說為調和舊注與今說的一個較好的角度。

 

    依舊注來看,王弼注:「夫不信於物,物亦疑焉,故勿疑則朋合疾也。盍、合也,簪、疾也。」意思是不要存疑,朋類會快速的會合而從之。朱熹《周易正義》云:「簪,聚也,又速也。」將「簪」解為一個聚合的形象,又有快速之義。如果根據上博簡與其他異文,將「簪」訓為「疾」、「讒」的意思,此爻辭便解為勿疑朋友之多言而讒己」。

    目前依據上博簡的文字來看九四爻辭,對此爻還未有一個最完整圓滿的解釋,但上博簡的出現,對於理解此爻可說是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

 

(五)六五:貞疾,(恆)不死。

 

1【上博三《周易》】六五:貞疾,不死。

2【馬王堆帛書】   六五:貞疾,恆不死。

3【今本《周易》】  六五:貞疾,恆不死。

 

    此爻各版本所記相同,較無爭議。王弼注:「四以剛動,為豫之主,專權執制,非己所乘,故不敢與四爭權,而又居中處尊,未可得亡,是以必常至于貞疾,恆不死而已。」意思是九四爻剛動,為豫之主,六五爻以柔居中,朱熹說有「貞疾之象」。《易經通釋》[23]:「五為尊位,安富尊榮,每易溺於逸樂,好在爻位居中,有適乎中道之象,六五爻象徵著要貞正自守。」因此此爻是說,若貞守中道,便可逢凶化吉。

 

(六)上六:榠(冥)(豫)成,又(有)愈(渝),亡(无)咎。

 

1【上博三《周易》】上六:榠成,又愈,亡咎。

2【馬王堆帛書】   尚六:冥餘成,或諭,无咎。

3【熹平石經】     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4【今本《周易》】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冥,上博簡作「」,有目瞑看不清楚之意,引申為幽暗、黑暗。上六以陰柔之質居豫卦之極位,為昏瞑於豫之象。王弼注:「處動豫之極,極豫盡樂,故至于冥豫成也。過豫不已,何可長乎?故必渝變,然後无咎。」意思是上六爻處在豫卦的最頂爻,極豫盡樂而使冥昧之豫形成,如果自思改變,就能沒有災咎。



[1] 季旭昇主編,陳惠玲、連德榮、李綉玲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萬卷樓,2005年)頁40

[2] 鐘泰德:《易經通釋》(台北:正中書局,20004月。)頁415

[3] 濮茅左:《楚竹書《周易》研究-兼述先秦兩漢出土與傳世易學文獻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月)頁103

[4] 趙建偉:《出土簡帛《周易》疏證》(萬卷樓圖書出版社,20001月)頁5

[5] 季旭昇主編,陳惠玲、連德榮、李綉玲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萬卷樓,2005年)頁40

[6] 季旭昇主編,陳惠玲、連德榮、李綉玲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萬卷樓,2005年)頁41

[7] 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頁87

[8] 季旭昇:《說文新證(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10月),頁73

[9] 濮茅左:《楚竹書《周易》研究-兼述先秦兩漢出土與傳世易學文獻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月)頁104

[10] 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頁88

[1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月),頁157

[12] 趙建偉:《出土簡帛《周易》疏證》(萬卷樓圖書出版社,20001月)頁39

[13] 林志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周易》字詞札記〉(簡帛網,2007/10/25

[14] 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頁88

[15] 鐘泰德:《易經通釋》(台北:正中書局,20004月。)頁420

[16] 季旭昇主編,陳惠玲、連德榮、李綉玲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萬卷樓,2005年)頁41

[17] 濮茅左:《楚竹書《周易》研究-兼述先秦兩漢出土與傳世易學文獻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月)頁105

[18] 林志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周易》字詞札記〉(簡帛網,2007/10/25

[19] 季旭昇主編,陳惠玲、連德榮、李綉玲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萬卷樓,2005年)頁43

[20] 廖名春:《楚簡〈周易〉校釋記(二)》,孔子2000網站,2004416後刊於《周易研究》,2004年第5期。

[21] 廖名春:《楚簡〈周易•豫〉卦再釋》,孔子2000網站,200458;又見於《出土文獻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

[22]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208209頁,中華書局,19843月。

[23] 鐘泰德:《易經通釋》(台北:正中書局,20004月。)頁422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