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愛台灣 賴倍元23年花15億
2009/08/11 04:09
〔記者陳品竹/台中報導〕在中台灣的大雪山,有一位種樹的男人賴倍元,23年來耗資15億元,種了超過20萬株樹,把原本噴農藥的果園變成了森林,他的傻勁感染了30位企業家,也開始用種樹來愛台灣、愛地球。
收購130公頃果園植樹
大雅貨運及雲道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賴倍元,年輕時即嚮往山林,最想做的是山林農夫,一有空就常往中部山區尋找他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他坦稱,一開始對山林自然的環保意識不高,他甚至有開墾高山種菜的想法,但在一次又一次目睹台灣高山因興建道路、果園開闢、農藥濫用等種種不當的開發,不但蟲鳥自然生物銳減,每次颱風豪雨後,總是土石流氾濫成災,他意識到彈丸之地的台灣,不堪再這樣的蹂躪,興起「種樹還給自然」之念。
家人從不諒解到支持
他開始收購有噴灑農藥對環境造成傷害大型果園,收購來的果樹被他全部毀棄,重新種上台灣肖楠、牛樟、雪松、黑松、櫻花等樹種,23年來,所種樹木已超過20萬株,讓130公頃果園變成森林,花費在果園的收購、樹苗的費用及種樹工人的薪資將近15億。
在基礎的前5年,賴倍元每天一早帶著3名工人上山整地、牽水管、舖林道、種樹,常常摸黑才回到家,剛開始時,家族對他花了大筆錢去買沒有價值的「荒山野地」種樹,非常不諒解,家人最後也被他的毅力所感動,從不諒解到現在的全力支持,有時候也會上山幫忙種樹、除草。
栽種成樹逾20萬株
雖然政府有造林補助,但賴倍元從不申請,悉心呵護每一株樹木,堅持不噴農藥,存活率還高達98%以上,林務局人員還向他請教種樹技巧。
擁有20萬株「樹大軍」的他說,樹木不會鬧情緒、不會計較薪水、不會罷工抗議,遇到下雨天,還一暝大一寸,感覺就像股票漲停板那樣讓人快活。
目睹森林企業家感動
許多企業家聽到大雪山有一位種樹的奇人,看到森林後有30人受到他的感染,也開始「種樹還給自然」,包括做電板的和準企業董事長賴水河種10公頃、做沖床的碩頂董事黃學信6公頃、住商不動產董事長吳耀焜種了10公頃的樹。
賴倍元說,有了1億財產後,後面就只是數字而已,只有把這些錢用在公益,它才會從數字變成有意義。
<種樹原則>不砍 不賣 不留子孫
2009/08/11 04:09
〔記者陳品竹/台中報導〕賴倍元為了確保自己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森林永續存在,立下了「不砍樹、不買賣、不留給子孫」的三不政策,也希望透過成立類似森林基金會的方式,永續保留森林淨土。
賴倍元說,看過太多企業的後代為了爭財,手足反目成仇的案例,因此從一開始他收購山上果園改種樹時,他就灌輸當時還小的孩子,「這片山地都是老天的,我們只是代祂管理的園丁而已」,幸好孩子也能體會他保護自然的用心,不但贊成成立森林基金會,兩個兒子長大後,一到假日就隨他上山種樹、除草。
將成立基金會保留淨土
雖然未來可以以基金會信託的方式,確保這片森林的永續存在,但中間的種樹除草、管理維護等花費卻相當龐大,現在每個月10名的種樹、除草工人的薪水就約60萬,這些目前由他所經營的大雅貨運支付,但他擔心在他百年之後,如果資金不繼,這些森林可能遭到砍樹變賣,甚至割地出售。
因此他除了積極成立基金會外,也在肖楠樹與肖楠樹之間種了些咖啡樹,這些有機咖啡自己烘焙自己賣,所得費用將做為森林維護之用。未來森林更茂密時,這片森林仿效溪頭,開放給民眾進入享受森林浴,所收的門票費用,也將用在森林維護。
也是台灣之光 基改台灣楊 讓沙漠變綠地
2010/03/28 02:15馮惠宜/台中報導
中國時報【馮惠宜/台中報導】
由台灣民間團隊基因改造的「台灣楊」已成為大陸造林最火紅的樹種,從二○○七年迄今,大陸從東北到海南島有超過廿處、四萬公頃土地採台灣楊造林,因環境適應力極強,它讓沙漠、高鹽鹹等惡地也能綠蔭成林;憑藉快速成長、六年成材的優勢,高經濟效益也讓大陸農民可望靠植樹造林脫貧。
因生長速度快、工業用途廣泛,在節能減碳風潮下,各國都投入楊樹品種改良研究,前國大代表、台灣楊推展計畫主持人林克謨指出,大陸地區以一○七號楊木為翹楚,而台灣楊更勝一籌,不但突破以往「楊樹不過長江」的魔咒,跨出溫帶,在亞熱帶、熱帶都能生長。
而比較生長速度,原生種楊樹要十年成材,大陸一○七號楊木進化到八年可砍伐使用,而台灣楊五年半到六年就能做紙漿、環保合板原料,高經濟效益使得它成為大陸經濟造林最佳的樹種。
台灣楊是由民間農業學者引進歐洲黑楊與大陸速生種楊樹雜交改良,在台灣試種經超過五年馴化而成,在台灣推廣因土地取得不易無法廣植,三年前開始他帶著樹苗深入大陸各省,搭上大陸擴大森林覆蓋率政策列車,也讓台灣楊在大陸多處生根。
各地都從小面積試種開始,其中有不少是寸草不生的惡地,像是零下廿度、風沙滾滾山西省北境,以及填海造陸天津高鹽鹼地,經過一至三年試種,今年都陸續從示範造林進展到大規模造林。
林克謨進一步解釋,以台灣楊造林是採輪種方式,以五年期輪種再分別砍伐採收,循環式造林也兼顧環保與經濟效益;而台灣楊推展團隊在大陸成立育苗基地,以單純賣苗木或以「一方出苗,一方出地」的方式和大陸農林單位、民間企業合作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