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個時代、兩個戰神、一個悲劇


班級:國文系二甲  學號:97420039  姓名:卓品呈  指導老師:胡瀚平


 


今年暑假在難得的機會下,跟這家人去日本東北健行,沿著日本詩聖﹝俳聖﹞松尾芭蕉先生﹝1644~1694﹞當年所經過的路線前進,松尾先生東北沿途欣賞風景,一面依景作詩,一面撰寫沿途風景與旅遊見聞,完成了著作《奧之細道》成為日本文學史上著名的紀行文學的經典,而他所行經的路程,則以其作品為名,故稱為「奧之細道」。而其中一個行程來到了日本三大急流之一---最上川。


 


最上川,松尾芭蕉先生曾乘最上川下游之勢而下,欣賞兩岸風光,留下「為集五月雨,早發最上川」的詠讚俳句,在乘船的彼岸是著名的景點「仙人堂」以松尾芭蕉先生乘船遊川的時間為基準點,日本史上著名的悲劇英雄源義經﹝1159~ 1189,五百年前同樣在最上川航行,逆流而上,但是非松尾先生詩人浪漫的賦詩旅遊,而是帶著悲涼之心躲避兄長追殺的流亡歲月。


 


在大家熟知的戰國時代之前,是帶有神話神秘色彩的平安時代,義經的父親源義朝在平治之亂中為平清盛所敗後,被送到京都鞍馬寺。傳說與鬼法一眼學習劍術,在京都五条橋上收服武僧弁慶,長大成人後投奔奧州,受到奧州霸權藤原氏當主藤原秀衡的保護。二十四歲時,源義經響應囚於伊豆的同父異母兄長源賴朝舉兵討伐平家,在著名的戰役源平合戰中一舉擊敗平家,劍術與戰法讓他獲得戰神的稱號,但因功高震主為兄長源賴朝所猜忌。源賴朝得到後白河法皇的院宣後,在全國發布通緝追捕義經。義經在走投無路之下再度投靠藤原秀衡,但在秀衡死後,其子泰衡受賴朝唆使,偷襲義經,兵盡糧絕,最後在高館自盡。


 


在最上川乘渡的彼岸,我想到了項羽,一個與悲劇英雄畫上等號的名字,論武力之勇在當世想必是無人能敵;論條件江東子弟兵多將勇實比出奇的劉邦優渥的多,但結局卻是八千子弟喪盡、兵敗如山倒,烏騅馬即使快如電掣,始終脫離不了漢兵的追捕,在烏江畔,只能慨歎「時不利兮」進而自刎。但我想將兩位英雄拿來比較一番,同樣都有一個人格上的特質,就是對人性的不熟悉與不諳權謀的藝術,在政治上來說,兩個人都是失敗的,西楚霸王有武力之勇,裂秦分封天下的先機,但卻不解權術之謀,以致策士離去、勇將背離;源義經太相信兄弟之間的情意,卻不知在政治上權力使人六親不認。但兩者無可否認的,都成就了悲劇的藝術。


 


  司馬遷筆下的《史記》非一般史書的成王敗寇的結果論,而有進於同情弱者的精神,日本人在歷史上也是同情弱者,為敗者的悲涼做淺淺地撫慰,勝敗之間,取於時勢,在歷史的長河中,敗者也許沒有做錯什麼,他堅持自己的原則,只是在時代的替換之間將他們衝離了航道,而悲劇的美感正是在這與時代抗衡的拉扯之間所產生的。


 


   項羽在烏江自刎前,傳說有虞姬相伴,但將叛倒戈、思鄉的楚樂在四周響起,當時的項羽我想是迷惘而無助的,甚至想就此認了天命,但虞姬以死明志,為項羽在度激起與時代再度抗衡的勇氣,這些故事為後代小說戲曲所取用。當源義經在山中突圍時,與他最愛的側室靜御前失散,靜御前被源義經的兄長抓去,但仍不投降,最後也是以死明志,在山中奔逃的義經,飽受被兄長追殺的委屈,在奧州的山野裡突圍,仍逃不過宿命,悲劇的色彩是英雄最後的註腳,同樣的也為日本傳統能劇所傳唱。


 

   當我們在欣賞悲劇時,是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明知是悲劇,終將知道主角會死去、故事的結局不圓滿,但仍是一次又一次隨著改寫、翻拍,一再地身歷其境的去感受這悲劇的痛與悲劇的美,我想這是對於抗衡生命的「徒然」做出的一種無聲的抗議吧。歷史就是這樣的,除了先來後到,餘下的就是時代汰換的悲涼;詩人的紀行,詠唱歷史與自然,也許傳說在最上川上芭蕉曾與義經的相會,是懸想的詠懷,文人走過陳跡與旅途的浪漫,留下傳唱的詩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