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選 湖心亭看雪 心得
班級:國文系
這一篇湖心亭看雪,其實是國中時國文課的其中一篇選文,初讀時約莫十五歲,當時由於國學常識並不是那麼了解,所以也就當考試文章就這麼略過了,直至高二那年,在歷史常識與對明代小品文的流變有初步了解後,才知此篇短短幾百字後那深沉的意涵。
中國歷史上,凡是遇到動亂之世,歷史、文學均會受到動盪,失去了國家進而有了黍黎之悲,魏晉南北朝歷經五胡亂華的動盪,也讓文人的生命出現了改變,如阮籍、嵇康,身處在司馬氏奪權篡位後兩人的生命歷程,阮籍全力保生,在主張以「孝」治國的西晉政權下,以放蕩的行為來偽裝進而保護自己;而稽康同樣是狂放,但是竭盡諷刺司馬氏以「孝」治國但無「忠」,以丹藥服食希冀超脫,兩人順應時代的方式各有不同。
阮籍極力全身,稽康抵抗盡而死於刑場,動亂中,希望滅絕了以後?該如何自處?也莫怪魏晉人士行為怪異?國家、政治、倫理已在戰亂下蕩然無存,是多麼令人洩氣,要放棄這個世界?還是放棄自己的生命?因此,造就了不同的生命情貌。
明末清初,甫經亡國之痛的張岱,為何要趁無人的寒冬之夜去賞雪?興許可以問問阮籍,在他駕車入林,窮途而哭時?那種失落於生命而無人能懂的痛。也許張岱就像阮籍,並非完全是亡國之痛,而是對於自己的生命終將在漂浮不定的塵世,替國家、也替自己悼念。
明末公安三袁的出現,主張獨舒性靈、不拘格套,用來反對前後七子的模擬抄襲,可說是文人創作心境對於個人情感的再次抒發,巧合的跟魏晉時期個人主義抬頭又相似之處,以袁宏道的「晚遊六橋待月記」來看,也是作者自我形象鮮明的例子,通篇無描述見月之情,卻有遊玩盡興而歸之意,不拘泥俗世觀感,到了張岱將小品文集大成,此篇也充分的顯現出不同於當代俗世之觀點,觀雪、飲酒、以及描述乘舟時的遠近雪景,孤獨一人終究是心境上的孤寂,亭中之客是真實、或許是杜撰。是癡,這信許是癡!但不變的是作者心中對於自己生命的失落與期待救贖間的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