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代的巨輪或許會摧毀書籍曾經擁有過的輝煌,但其中總有一些還會在千年後散發幽光,讓後世的人看見他們驚人的風華。我相信不管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存在如此的書籍,在中國文化中,我們把這些書稱為「經」,而這兩大主題分別自所謂的「十三經」中被擷取出。


 


  我想我是沒什麼資格對《易經》多話的,因為連皮毛連沾不上邊的我,大概用盡一輩子也久不完他的奧妙意涵。我應該只能對這一篇戰爭故事稍微抒發感想吧,畢竟有情節,我才有所寄託。


 


  曹劌洞澈人心的戰術固然是文章中的重點,他的智慧與謀略直到今天還在史書中發光發亮。然而我更好奇的其實是魯莊公對他無比的信任,他怎麼在一番遊說後就與這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共乘到戰場?身為一國之君,這樣的舉動是否有點輕率!但事實似乎並不是這樣。原文說道: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讀者很快可以發覺曹劌對魯莊公兩次諫言,皆在於「小」的侷限。身為一名領袖,若只是施捨小惠,甚至貪吝一切戰利品,應該可以預言這個領導者的見識並不能讓他得到什麼大利潤。所謂「施必受更有福」,我們有時必須承認在權謀的關係下這句話有時也適用。曹劌顯然了解這一點,所以莊公需要採取這麼大膽的行動,讓他的部屬知道他把性命交在這個陌生人與這個軍隊手中,又有什麼願意讓出生命更慷慨的呢?而這樣的舉動,更表現出一種領袖與部屬間的信任。莊公其中的轉變深刻驗證了數千年後《君王論》中提倡的君王權術的法則,我總是覺得不寒而慄。


 


  為什麼曹劌認為「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魯國可以一戰的後盾應該也值得探討。我想軍隊從古到今都展現了他們對法條與綱紀的重視,所以對於公平的標準當然不肯放鬆。情,或許指的是實情,或許是「情有可原」之情,斷獄者若不依照兩者中其一裁決,怨聲應該是不可免的。如果莊公在這一方面處理得當,想必軍人的心便抓住不少。


 


  至於獄者為何從言、從犬,我便想起《論語》中所謂的「片言可以折獄者。」合理施加懲罰在人身上,真相是不可免的,而真相在世俗中常常需要言辭的辯論,所以片言就可以折獄者才值得稱許。而那兩條狗守在兩旁的模樣,一定也使人心生畏懼吧。


 


 


此二者典故都出於所謂的「經」書。「經」者,本意為絲織品上的直線,引申為不變的常理,乃延伸成價值不滅的書籍。這篇故事是否也反映了千年來人性中的某種特質呢?我想每個仁所覺得的並不盡相同,但必然有能夠拿來珍藏之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