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蒙娜莉莎的微笑」觀後心得
老師不僅是擔任授課角色,亦要解惑,而當老師與學生、學校之間的觀念認知不同時,該是要為自己所認為的“真理”所堅持,還是為自己的飯碗妥協。我覺得一個老師的看法有時候必須要說出來,但是價值觀可能不一定會被學生或是學校接受。如同之前有一位建中的地理老師,上課不穿內衣,對於女生來說,這是使自己舒服的權利,在禮教的限制下,對於學生、家長、學校的觀念來說,卻未免太前衛,似乎並不是這麼適當了。因此,對於人總是往比較容易的路去走,如果是我,這種前衛觀念可能就是在私底下表現,或是給予學生正確的觀念,而不是在學校生活中自己直接去實行。
而劇中的老師為學生申請學校是出自一片好意,但是學生卻沒有接受,這也考驗著我們在教學當中有時候給予學生一些良心建議,而學生受其本身的家庭背景及觀念的影響,經過思考處理後的作法,未必是能夠符合我們期望。這讓我想到一個例子,像之前在報告教育社會學時,查到一些資料,其實發覺,社經地位中高階層的家庭,給予孩子的教養方式,會使孩子在學校中,比較能夠
看到這個觀念,會覺得老師的角色,有時候會不容易拿捏對學生的態度,像以前在國中時(常態編班),剛好被分到成績是全校最差的班級,上課不守規矩、打架的事也常有,使得有些老師敬而遠之,或是上到我們班的課,態度很不好,要教不教,頻頻搖頭。但是也有科
而這部電影中,也反映了美國社會當時婦女的地位,有些觀念是我們現在看起來,覺得有些可笑的,如女生對於婚姻甚於學業,“絕對”不能兩者兼顧。學校的教育並不是讓每個人各盡其才,而是要嫁入好人家,成為優秀的家庭主婦。但是反觀今日,女性意識抬頭,使得社會結構也呈現了不一樣的面貌,較為多元。在其他國家,女性的金融投資者增加,且資金流通也變多。在台灣來看,女性在家庭上的工作,部份轉移至雇用的外籍傭人。女性並不是以婚姻為人生必要之一環,擁有對於婚姻選擇的自主性,而不一定像早期一樣非得嫁出去,沒嫁反而被人說話。在課堂,別組的報告中,也提到了單生女性所創造的商機,這恐怕也是許多年前,大家所始料未及的情況吧。
忽然發覺看了這部影片後,深深覺得,社會變遷很快,大部份的人無法同步接收各式訊息,有人選擇保守原地踏步。有人勇於去挑戰,並找出真理。而勇於去找出真理及質疑社會不合理之處的人,可能會被視為異類,也有可能逐漸被接受,進而又推動另一股社會變遷的思潮。不過這也顯示了社會多元之處,只是這個多元不一定是可以互相並存,可能會像一盤沙拉中的素材各自存在,但是我們可以多一些選擇,並且透過時間的考驗及我們現有知識,去檢視期中值得學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