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社會的禮制傳統,延續中國文化精髓而來,同時融入台灣社會而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以人生最後階段的喪葬文化為例,光是我國傳統的喪服制度淵源於《儀禮.喪服篇》,當時所謂喪服系指死者之親屬(包含卑對尊與尊對卑),因死者死亡所穿之服飾及所守之喪期與行為規定(包含食衣住行方面之規定)。後來歷經演變,到了台灣地區,變成只有卑幼對尊長死亡才穿喪服、守喪期與喪制,藉此表達孝道,於是「喪服」一名就改成「孝服」。[1]由此可以發現台灣喪葬的儀禮和中國禮制傳統的深厚關係。
但也由於這樣喪葬禮制傳入台灣社會,亦會隨著當地人民的生活模式而轉變,尤其台灣社會多樣的種族、宗教、生活模式的融合,也致使台灣的喪葬活動的呈現亦多樣化,而觀看整體活動的進行對象,不僅有為亡者和家屬,同時也包含教育意寓在內,使台灣喪葬活動獨具特色。對照早期農業社會較少生活娛樂,喪葬活動的部份呈現上,有時亦有表示娛神、娛靈又娛人的功用存在,流傳至台灣現代社會雖講求喪葬活動簡單隆重的呈現,從文化面角度看,這亦是一種時代蛻變的產生,同時亦是傳統喪葬文化逐漸消逝的現象,故在台灣早期農業社會中費時、費力、又費錢,同時又帶有點表演形式的拔渡科儀及喪葬陣頭,同時也漸漸不受人們所重視,而這些帶有點文化及表演性質的喪葬活動,亦是本文中欲探討的部份。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