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前言
根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1]易學研究歷久而不衰的原因,就是它可與諸多學派融合而形成哲學易、術數易、醫學易、歷史易、科學易、道教易,乃至佛學易。
佛學易的濫觴,可推至三國時期的康僧會引易明佛開始,其間經過了魏晉南北朝、隋唐、兩宋仍持續的發展。到了「明末後期,儒家以狂禪解易,流於異學,而佛學界以佛釋易、以易論佛也十分盛行。」[2]明末四位高僧皆站在佛教立場來闡釋《周易》,企圖誘儒入禪,其中尤以紫柏、智旭對於佛教易學最具代表性,皆有專著流傳於世,紫柏著有《解易》,智旭著有《周易禪解》,本文則將重心放在智旭的《周易禪解》之討論。智旭的《周易禪解》,是一部佛教解易的作品,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此書是中國佛教史上所有高僧撰寫的易學專書中惟一現存的完整作品,[3]可見其資料非常珍貴,具有研究價值,值得吾人深入探討其內涵。
[1]〔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卷1,頁50。
[2]金生揚:〈佛教易學發展史綜論〉,《周易研究》,2010年第1期(總第99期),頁13。
[3]夏金華:《佛教與易學》(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頁106。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