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今中外的各項文學巨著,之所以能夠亙久流傳,其共通點不外乎是能與人性相互共鳴。而使孔子韋編三絕、不忍釋卷的《易經》,除了本身具有嚴謹的邏輯性之外,其透過卜筮的過程,藉以安撫人心的功效更是不容小覷。
人自出生起,就必須面對種種生存的挑戰,在面對各項考驗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種種的矛盾、掙扎與困惑,而這種「心求通而未得」的情緒,勢必需要得到某種輸導,才能讓自己的內心達到平衡。倘若求人不能,則至少必須先說服自己,的確是問心無愧才行。而占卜本身就是一種「問心」的歷程,透過種種問題的發用,讓人們得以更客觀的看見,自己的所欲、所求以及所不平之事。令人玩味的是,這場「問心」的歷程,卻是建築在「問神」的儀式之上的。「問」本身就是一種反省的行為,人們一方面問神,卻也疑神;人們一方面問心,卻也疑心。人們以此種將信將疑的態度,透過「問」的方式,反覆的檢視著自己內心的矛盾困惑。在認清這些問題的根源後,開始進行下一步的思考、詮釋與解決。
在這個過程中,卜筮者首先扮演的角色,就是提供求占者某種心靈上的安定,好比說其顯赫的名氣,神算的名聲,都能讓求占者認為自己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也因此較能將自我的心神安定下來。
縱觀《易經》中的卦辭運用,不出是勸人要安份守己、知所進退,無論扮演
著何種角色,都應該行正坐端、竭盡心力。卦辭的內容包含了兩個方向,一是吉凶判斷,二是趨避之道。這也正好反應出人們求卜問卦的基本欲求,皆是希冀透過卜筮者的解釋與導引,以滿足潛在於意識之間的趨避之道。一個好的卜筮者,必定在占卜的過程中及卦辭的運用上,潛藏著不少暗示性。暗示的結果可以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緒、興趣意志方面產生變化,並且與說理相比,暗示較為含蓄且委婉,不僅能夠在潛移默化中,不自覺的影響求占者的心靈,更能夠避免說理帶來的壓抑感和逆反心理,使人於無形中養成良好的道德認識和行為舉止,以及堅強的情感意志,藉此引導求占者往較好的結果邁進。
而面對人生中的困境,《易經》在〈困〉卦中則有一套獨到的詮釋邏輯,以下筆者以〈困〉卦為切入點,試圖整理出在《易經》中「困」的意義,以及其在卦爻辭中所蘊含的暗示意義,希冀能描繪出各身份之人,在面對不同的困境時,所應採取的進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