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周易》被推崇為群經之首,[1]《周易》的思想體系基本上是建築在「一陰一陽」之上的,可說是天人和諧,物我相通的概念,又可分為「經」與「傳」兩部分。經文包括卦象、卦辭及爻辭,主要任務就是「占筮」,因此有人視《周易》為一本咒語集,內容艱澀難解;其內在的哲學性質則賴《易傳》加以闡述。歷來「以傳釋經」的治《易》手法,使得經傳兩者緊密結合,《周易》一書,便同時具有「占筮性」與「義理性」兩種性質。
《周易》內容包羅萬象,歷來學者的研究成果也相當豐碩,包括儒道等各家學人,無一不想用自身的哲學思維,來掌握對《周易》的解釋,並希冀藉由《周易》的詮釋,來穩固自家的學派。因此,利用這種無遠弗屆的學問,本文將由其中的飲食之道來進一步探討,不僅是對生理上的飲食,乃至精神上的糧食,也就是從物質的文明進步,昇華作精神文化的內涵,《禮記‧禮運》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2]說明了飲食是人類生存的本能需要,如果無法有基本的飲食條件,根本就不會產生文化,而當飲食無虞後,自然會感到心靈上的空洞,想當然爾,這時就會逐漸產生精神層面的文明。
在飲食之道中,首重於食物的種類,[3]生食與熟食的對比,象徵著自然與文化的對比;其次為烹調的方式,技法味調的追求,表明了飲食不再只是對生理的基本需求,更多了精神層面的追求享受。中國飲食的文化,追求「和」的狀態,在飲食文化之中,無論是對身心、時空和萬物的調和,都希望能夠達到最高的天人合一的概念,因此,對食物中的屬性相互搭配,追求個人身體的均衡,正好就與《周易》中的需卦不謀而合,故筆者將以陰陽為基,需卦為輔,探討飲食知道對人類生心理的影響與啟發。
[1]見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樂》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
[2]﹝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中)》(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8月),頁1072。
[3]江雅茹:《詩經飲食品類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