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 |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
四種譯文都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中的“安”、“信”、“懷”為使動用法,但都有些問題。
“安”、“信”、“懷”若為使動用法,楊伯峻的譯文“老者使他安逸”是可以的,但“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輕人使他懷念我”兩句譯文末尾皆加“我”字則顯然不妥,因“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中的“信”與“懷”若為使動詞,則兩個“之”字分別指代其前的“朋友”與“少者”,兩句當譯為“朋友使他們信任”,“年輕人使他們懷念”,而這樣翻譯,句意又不完整,故加“我”字以使句意完整,但這種增字求解的做法不足為訓。李澤厚的譯文“使朋友一代信任,年輕一代關懷”,甚是費解,“朋友一代”信任誰?“年輕一代”關懷誰?傅佩榮的譯文亦為增字索解,且“安”譯“贍養”,“懷”譯 “照顧”,更是隨心所欲,以意為之。
徐志剛的譯文中,三句話都外加了“得到”二字,“朋友信之”的譯文中又加了“互相”二字,亦為添枝加葉,增字求解。
皇侃《論語義疏》:一家通云: “孔子答願己為老人必見撫安,朋友必見期信,少者必見思懷也。若老人安己,己必是孝敬故也。朋友信己,己必是無欺故也。少者懷己,己必有慈惠故也。”
皇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句中的三個“之”為“己”,是以“之”代“孔子”。朱熹《集注》: “老者養之以安,朋友與之以信,少者懷之以恩。一說: “安之,安我也。信之,信我也。懷之,懷我也,亦通。”朱熹前說亦曲為之解,“一說”皆以“安”、“信”、 “懷”後面的“之”代“我”,即孔子,甚是。“之”可用於自稱,如《雍也篇》: “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二“之”皆“我”的意思。
“老者安之”的“安”當訓“喜歡”,《漢語大詞典》“安”的第十個義項是: “安”猶善,喜歡,愛好。《左傳.莊公十年》‘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俞樾《群經平議·春秋左傳一》: ‘衣食所安,亦謂所善也,言雖己之所善,而必以分人也。’《國語.晉語一》: ‘孝、敬、忠、貞,君父之所安也。’...”《論語。為政》: “察其所安。”朱熹集注: “安,所樂也。”“樂”即“喜愛,喜歡”之意。故“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可譯為: “老年人喜歡我,朋友們信任我,年輕人懷念我。”
又陳大齊《如何研讀論語》(見《論語二十講》346至348頁。陳大齊曾任政治大學等校教授,著有《孔子學說》《孔子言論貫通集》《論語臆解》等)不同意朱熹的第二說。
他說: “朱注的第二說,實在是不足取的,‘老者,安之’三語,若果是:老者安我,朋友信我,少者懷我"的意思,則此種志願,是專想從他人方面求得各種有利於自己的待遇,真可謂竭盡自私的能事。”“此一解釋不但在義理上不足取,在文例上亦有所違反。”
接著他以“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衛靈公》)及“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 為例,說: “第一則中的: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二語及第二例中: ‘可者,與之’二語,都與‘老者安之’,三語屬於同一文例。”“俎豆之事”、“軍旅之事”、“可者”、“不可者”都是實質上的賓詞,“則嘗聞之”、“末之學也”與“與之”、“拒之”前分別省略了主語“吾”與“我”,“之”字都是代名詞,分別指代上面的“俎豆之事”、“軍旅之事”、“可者”、“不可者”。“老者,安之”三語,正同此文例,故亦宜作同樣解釋,把‘老者’、‘朋友’與‘少者’解作事實上的賓詞,...把‘之’字解作‘老者’、‘朋友’與‘少者’的代名詞。”
他又說: “但若就其現有的形式來看,亦未嘗不可解作被動語,把‘老者,視為主詞,把安之,解作:被安,於是‘之’只可視為表被動的記號。《論語》中用‘之’字表示被動的不乏其例,如‘三已之’(《公冶長》),意即數度被免職,又如‘用之則行’(《述而》),意即被用則行。”
按:陳以“老者安之”三語若譯為“老者安我,朋友信我,少者懷我”,則孔子“可謂竭盡了自私的能事”,“在義理上不足取”。這種說法不能成立。
孔子若能做到這些,正表明了他的政績甚好,人們對他的滿意度甚高,他得到的是人們的擁護和信任,而不是什麼物質上的利益,怎能說他“竭盡了自私的能事”呢?
陳先生對“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等四句的語法結構分析是正確的。但若認為“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另三句同)中為後一個“之”及“老者安之”(另二句同)的“之”是分別指代”俎豆之事”與“老者”的代名詞,則“聞之”中的“聞”是一般動詞,“之”是一般動詞後面的賓語,“聞之”可譯為“聽說過”,而“安之”的“安”是使動詞,“之”是使動詞後面的賓語,“安之”猶“使之安”,即“使他們安樂”或“使他們安居樂”。故“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與“老者安之”,不能認為屬同一文例,而是屬於不同的文例,二者不可相提並論。
至於以“老者安之”等三句為被動句,則完全不通。若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三句為被動句,則當譯為“老者被安定,朋友被相信,少者被懷念”。“老者被安定”甚為不通,“朋友被相信”更是不通。故“老者安之”三句,不當視為被動句。
陳先生當是採取朱注第一說“老者,養之以安:朋友,與之以信,少者,懷之以恩”的,這第一說為迂曲增字求解,實不可取,且難以譯出。陳先生亦知難而退,只說“老者安之”三句中的“之”不能訓“我”,卻未將這三句話譯成白話文。此亦可見朱注第一說不可取,而第二說可取。
出發
弟子問夫子怎樣才能開悟?老師起身離去,走了幾步回頭說:「
年輕人和父親到遠方旅行,長途路遙不堪疲困而停止向前。
楷可臨,模可範,偶像讓人崇拜,神給人的是眼睛未曾看見,
失去丈夫的寡婦必須擦乾眼淚,才有力量扶養子女;
小鳥學飛後,母鳥就不再讓它返巢;子女長大了,便要自力更生,
一味冀求外力協助,縱有強親貴戚,也只能提供一時的幫助,
許多人總是祈求神明賜予所有,但是,自己不肯走路,
易經《蒙》卦上九爻的「擊蒙」即是禪的「啐啄」。
小雞孵化到一定時候,從內部咬蛋殼叫「啐」,
這是用來比喻當時機成熟時,老師把握機會教導渴求開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