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惑”字,楊怕峻、李澤厚譯為“疑惑”,傅佩榮譯為“困惑”,不準確。徐志剛譯為“迷惑”,是。何晏《集解》引包咸曰:“不惑,不惑亂也。不憂,不憂患也。” “惑亂" 猶 “迷亂”。徐志剛譯“智者”為“聰明智慧的人”,疊床架屋,且“智慧”是名詞,不能作“人”的定語(聰明智慧的人)徐志剛譯“實行仁德”,傅佩榮譯為“行仁”,“仁”譯為動詞了,與前後不協。“仁者”的“仁”,與其前後的“知”、“勇”皆為形容詞,“仁者”當譯為“仁愛的人”。
“惑”字,楊怕峻、李澤厚譯為“疑惑”,傅佩榮譯為“困惑”,不準確。徐志剛譯為“迷惑”,是。何晏《集解》引包咸曰:“不惑,不惑亂也。不憂,不憂患也。” “惑亂" 猶 “迷亂”。徐志剛譯“智者”為“聰明智慧的人”,疊床架屋,且“智慧”是名詞,不能作“人”的定語(聰明智慧的人)徐志剛譯“實行仁德”,傅佩榮譯為“行仁”,“仁”譯為動詞了,與前後不協。“仁者”的“仁”,與其前後的“知”、“勇”皆為形容詞,“仁者”當譯為“仁愛的人”。
原文可譯為:孔子說:“聰明的人不迷惑,仁愛的人不憂慮,勇敢的人不畏懼。”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樂”,楊伯峻譯為“樂於”,欠妥。“樂於”是“對於做某種事情感到快樂”的意思。傅佩榮譯為“欣賞”,太隨意了。“智者動”的“動”,楊伯峻譯為“活動”,亦不準確。人為動物,哪有不活動的?朱熹《集注》:“樂,喜好也。”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
原文可譯為可:孔子說:“聰明人愛好水,仁人愛好山。聰明人好動,仁人好靜。聰明人樂觀,仁人長壽。”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務民之義”的“務”若非使動詞,而為一般動詞,則“務民之義”直譯當為“致力於人民的義”,這實在不大好講,為使譯文圓通,我們可以解釋如下:
“之”是介詞。相當"於"。
《禮記‧大學》:‘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云:“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於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穀物的好。”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朱熹集注上面這個‘之’字說:“之,猶‘於’也”。漢劉向《說苑·權謀》: ‘防事之未萌,避難於無形。’《明史·熊廷弼傳》: ‘遼已轉危為 安,臣且之生致死。’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九:“之,猶‘於’也。: ‘諸’‘之’一聲之轉,‘諸’訓為‘於’,故‘之’亦訓為‘於’ ”。
《禮記‧檀弓》曰: ‘之死而致死之,不仁,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言於死而致死之,則不仁;於死而致生之,則不知也。鄭玄《注》的是「之,往也。死之生之,謂無知與有知也。」,實在難解。「死之生之」,應指人與牛馬。即對於死者致送被殺的人與牛馬去殉葬,是不合仁道的;對於死者致送活(未殺死的)的人與牛馬,並無用處,是無知的。說明孔子是反對殉葬的。據章炳麟《新方言》說:「今凡言之者,音變如丁茲切,俗或作的。」可見「死之、活之」用現代語言說即「活的、死的」的意思。
《大學》曰:‘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言於其所親愛而辟也。鄭訓為‘適’,亦失之。.....”故“之”當訓“於”,“務民之義”猶“務民於義”,即“使人民致力於行義”。
“先難而後獲”的“難”當訓“艱難”或“困難”,“先”、 “後”均為方位名詞的使動用法,“先難而後獲”直譯當為“把艱難放在前面,把收穫放在後面”,可意譯為“先進行艱辛的勞動, 後收穫勞動的成果。” 楊伯峻譯“難”為“付出一定的力量”,“難”字未落到實處。李澤厚譯“先難後獲”為“困苦艱難在先而酬報、果實在後”,實在不大通順。 皇侃引范寧云:“艱難之事則為物先,獲功之事而處物後,則仁矣。”訓“難”為“艱難” 朱熹《集注》:“先其事之所難,而後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以“先”、“後”為使動用法。
原文可譯為:樊遲問怎樣才算是有智慧。孔子說:“使百姓致力於行義,敬重鬼神卻遠離它們,可以說是有智慧了。”樊遲又怎樣才算是有仁德。孔子說:“仁者先進行艱辛的勞動,後收穫勞動的成果,可以說是有仁德了。”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各家譯文對“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翻譯,均繁冗不清楚;對己欲立而立人”的“立”字,譯文也不準確,對“能近取 譬”,亦未能確詁。 漢語大詞典》“博施濟眾”的釋義為“廣施恩惠,拯救眾民”,言簡而意明。“能近取譬”的釋義為“能設身處地,推己及人”。朱熹《集注》:“譬,喻也。方,術也。近取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猶是也。然後推其所欲以及乎人,則恕之事而仁之術也。”《漢語大詞典》“能近取譬”之釋與朱熹之釋相吻合。
“立”猶“成就,造就”,《說文通訓定聲》:“又《廣雅釋詁三》:“立,成也。禮記冠義,而後禮義立,注猶成也。莊子天地,德成之謂立。” 《漢語大詞典》“立”字的第十五義項為“建樹,成就”;“立人”的第二義項:“扶持,造就人。《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達”字,《漢語大詞典》的第五義項為“顯貴,顯達”,問事於仁”的“事”猶“止,僅”。
故原文可譯為:子貢說:“如果有人廣施恩德 ,拯救眾民,怎 麼樣?可以說是仁人嗎?”孔子說:“何止是仁人,那是聖人了呀!堯舜恐怕都難以做到。那仁人,自己要成就,而且要使別人成就, 自己要顯達,而且要使別人顯達,能設身處地,推己及人,這可以說是仁人信奉的道理啊。”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