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過,斯知仁
子曰: “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皇疏: “過,猶失也。黨,黨類也。人之有失,各有黨類。此處訓“於”為“有”。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 “於猶有也。於訓有,猶于訓有也。”“於”、“于”訓“有”之例甚多,如《韓非子·解老》: “無功則生於德。”《史記·五帝紀》: “普施萬物,不於其身。”《管子·輕重丁》: “管仲問於桓公:敢問於桓公:敢問齊方于幾何里?
“各於其黨”換言之即“皆有其類”,也就是"都有它的類別。“仁”通“人”。原文可譯為:孔子說: “人的過錯,都有它的類別。看一個人犯的過錯,就知道他是哪一類人了。”
子曰: “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朱熹《集注》: “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幾及,故疑其有隱,而不知聖人作止語默無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曉之。與,猶示也。”“與”訓“示”,無據。
《集解》包曰: “二三子,謂諸弟子。聖人智廣道深,弟子學之不能及,以為有所隱匿,故解之也,我所為無不與爾共之者,是某之心也。”包釋“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為“我所為無不與爾共之者”,意為“我所做的一切沒有不跟你們共同做的”,“與”字之釋雖不確切,但從整體看,譯文大致不差。
“與”猶“參與”,使動用法,“吾無行而不與二三於者”意為“我沒有行動不使(讓)你們參與的”。
原文可譯為:孔子說:“你們這些學生以為我有什麼隱匿嗎?我對你們沒有隱匿。我沒有什麼行動不讓你們參與的,這就是我的為人。”
子曰: “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集解》孔曰: “助猶益也。言回聞言即解,無法起增益於己也。”
《集注》: “助我,若子夏之起予,因疑問而有以相長。”
《廣雅》: “助,益也。”玉念孫《疏證》: “助者,論語先進篇,回也,非助我者也,孔傳云:助,益也。”“助”當訓“進益”,有“教學相長”之義。“助我”、“助”是使動用法,“助我”猶言“使我有所進益”。徐志剛譯“說”為“心悅誠服”,甚是。《漢語大詞典》“說”有“心悅”之釋。
原文可譯為:孔子說:”顏回啊,不是使我有所進益的人啊,他對我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子畏于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敢不應訓"敢於"之敢,“敢”當訓“能”,同《述而篇》“若聖與仁,則吾豈敢”的“敢”。
“吾以女為死矣”的“死”,李澤厚譯為“遇難死了”,博佩譯為“遇害”,言雖雅,但與下文“回何敢死”的“死”不相呼應,不相協調。
又,“畏”通“圍”,當訓“圍困”。
原文可譯為:孔子在匡地被圍困,顏淵最後才逃出來。孔子說:“我還以為你死了呢。”顏淵說:“您老人家還活著,我怎能輕易就死呢?"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篇第十五》
程子訓“君子固窮”為“君子固守其窮”,“固”訓“固守”不當。孔子明明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述而》),“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里仁》),他怎麼會“固守其窮”,即堅守困窮,不思改變呢?難道他要自己和從者永遠陷於“絕糧”的困境不肯擺脫嗎?
愚謂“固”當訓“安”。
“晉始伯而欲固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諸侯。”(《國語·魯語上》)韋昭注;“固,安也。”
“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同上)韋昭注:“固,安也。”
““諸侯義而撫之,百姓欣而奉之,國可以固。"(《國語,晉語》)韋昭注: “固,安也。”
“夫固國者,在親眾而善鄰,在因民而順之。”(同上)韋昭注: “固,定也。”“定”猶“安”,“安定”之義。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書·五子之歌》)孔傳: “言人君當固民以安國。”
“固窮”之“固當訓安,乃"安定”之義。孔子說“君子固窮”,乃言君子居於困窮之中,當泰然處之,保持心態平靜與安定,不怨天尤人,不喪失節義。正如朱熹所言,“處困而亨,無所怨悔。”孔子見子路因“窮”而”慍”,忿忿不平怒氣衝衝,故而告誡他要安貧樂,稍安勿躁,以化解其溫”。
“固窮”與“安貧”義近,與“安窮”義同。韓愈《複志賦》: “仰聖德以安窮兮,又何忠之能輸? ”
“固”猶“安窮”,乃“安於困窮”之義。
“困窮”翻成“安於貧賤困窮”或“安於窮困”即可。成語有“安貧樂道”,“安貧”或“安於清貧”。
原文可譯為:孔子和弟子們在陳國斷了糧,隨從的人餓壞了,站不起身來。子路十分怨恨,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窮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安于困窮,小人困窮便沒有節制,胡作非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