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挾(倚仗)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萬章下》)



 



挾天子以令諸侯



    孟子論交友之道,就曾經強調「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他認為交朋結友不應倚仗著自己比對方年長,更不應倚仗自己的地位、權勢或父母兄弟的財富來結交朋友。孟子認為交朋友最重要的,是應該以對方的品德和他交往。因此交友時,心目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倚仗的觀念,更不應該含有任何私心和利害元素。



 



公都子曰:“滕更(滕國國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學)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挾(倚仗)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老交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譯文】



 



  公都子說:“滕更在您門下學習,似乎應該在以禮相待之列,可是您卻不回答他的問題,為什麼呢?”



 



  孟子說:“倚仗著自己的權勢來發問,倚仗著自己賢能來發問,倚仗著自己年長來發問,倚仗著自己有功勞來發問,倚仗著自己是老交情來發問,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有這五種中的兩種。”



 



  【讀解】



 



  至於滕更到底是倚仗的哪兩種,孟子點到為止,並沒有明說。朱熹《集注》引趙氏說:“二,謂挾貴,挾賢也。”那也就是說,他倚仗自己是國君弟弟的地位權勢,倚仗自己很能幹,很了不起。



 



  其實,滕更到底倚仗什麼,這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孟子為什麼對這些有所倚仗的人不予回答。



 



  這一點,孟子在論交朋友的原則時已經說過:“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因此要“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萬章下》)



 



交朋友是“友其德也’,所先,不能夠摻雜長、貴兄弟權勢等外在的因素,摻雜了這些因素,所謂的友誼也就不純了。同樣的道理,求教於老師門下,目的是為了學習知識,切磋學問,教學相長,因此,也不能摻雜貴、賢、長、勳勞、故舊等外在的因素,一旦摻雜了這些因素,就會如朱熹《集注》引尹氏所說:“有所挾(倚仗),則受道之心不專,所以不答也。”所謂不專,也就是指心不誠,求學心不誠,怎麼能有所收穫呢?所以孟子不予回答。



 



而這種不予回答,又是不是“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呢?(《告子下》)



 



  說起來,孟子的意思也很簡單,就是要求我們虛心求教,而不要自以為是。在老師的門下固然應該如此,向其他人請教又何嘗不應該如此呢?說到底,還是孔子所說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治長》)精神。既然“不恥下問”,當然也就不應該有什麼倚仗存於心中了。



 



指考題目: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孟子‧盡心篇》



 



孟子認為為學要虛心,要誠懇,孟子為要矯正滕更炫己輕人的缺失,啟發他尊師重道的意念,所以用不屑教誨的態度來激發他。



 



孟子不僅要求學生虛心,而且要求教師亦要虛心。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篇》,這是孟子戒人勿以為人師而自滿,要以多研究多學習的心情,充實自己的學養,方能樂育英才而無愧



 



19.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從這則對話可看出孟子對滕更採取哪種教育方式 



(A)有如時雨化之者 



(B)有達財者 



(C)有私淑艾者 



(D)不屑之教誨也者。



原本答案為B,修改為D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又字子車、子居。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孟子本為“魯國三桓”之後,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繼承並發揚孔子的思想,批駁楊朱,墨翟。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萬章問曰:“敢問友。”



孟子曰:“不挾(倚仗)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直心、真心)也,不可以有挾也。



孟獻子(魯國大夫仲孫蔑),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樂正裘、牧仲,其三人,則予忘之矣。獻子之與此五人者友也,無獻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獻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為然也,雖小國之君亦有之。費(春秋時小國,
舊地在今山東魚台西南費亭。)惠公曰:‘吾於子思,則師之矣;吾于顏般,則友之矣;王順、長息則事我者也。’非惟小國之君為然也,雖大國之君亦有之。晉平公之于亥唐(晉國人。晉平公時,朝中多賢臣,
但亥唐不願為官,隱居窮巷,平公曾對他“致禮與相見面請事”,非常敬重。)也。’入云(云入)則入,坐云則坐,食云則食;雖蔬食(粗糙的飲食。蔬同“疏”)菜羹,未嘗不飽,蓋不敢不飽也。然終於此而已矣。弗與共天位也,弗與治天職也,弗與食天祿也,士之尊賢者也,非王公之尊賢也。



 



舜尚(同“上”)見帝,帝館甥(古時稱妻子的父親叫外舅,所以,女婿也稱“甥”,舜是堯帝的女婿。)於貳室(住在副宮中),亦饗舜,迭為賓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以也)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一也。”



 



翻譯:



 



孟子說:“不倚仗自己年紀大,不倚仗自己地位尊貴,不倚仗自己的兄弟富貴,這樣才能交朋友。交朋友就是因朋友的品德而相交,心中不能有什麼倚仗。孟獻子是位有一百輛車的大夫,他有五個朋友:樂正裘、牧仲,其他三人我忘記了。孟獻子與這五個人交朋友,自己的心中並不存在自己是大夫的想法。這五個人的心中如果存在孟獻子是大夫的想法,那就不會和他交朋友了。



 



不僅僅有一百輛車的大夫有朋友,即使小國的國君也有朋友。費惠公說:‘我對於子思,則以他為老師;對於顏般,則以他為朋友;至於王順和長息,則以他們為侍奉我的人。’不僅僅小國的國君有朋友,即使大國的國君也有朋友。



 



晉平公對於亥唐,亥唐讓他進去,他便進去;讓他坐,他便坐;讓他吃飯,他便吃飯。即使是粗茶淡飯菜湯,晉平公也不曾餓過,他不敢不飽。然而晉平公也只是做到這一點罷了,卻不同他共有官位,不同他共同治理國家,不同他共同享受俸祿,這只是一般士人尊敬賢人,而不是王公尊敬賢人所應當做的。



 



舜拜見帝堯,帝堯讓他這位女婿住在別宮,也請舜吃飯,互為客人和主人,這是以天子的尊位同老百姓交朋友的典型。以卑下的地位去尊敬高貴的人,叫做尊貴貴人;以高貴的地位去尊敬地位卑下的人,叫做尊敬賢人。尊貴貴人和尊敬賢人,其意義是一致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