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敦艮(善終) 上六咸其輔頰舌(頭)
六五艮其輔(頭) 九五咸其脢(背脊)
六四艮其身(身) 九四朋從思(心)
九三艮其限(腰) 九三咸其股(大腿)
六二艮其腓(腿肚)六二咸其腓(腿肚)
初六艮其趾(腳趾)初六咸其拇(腳拇指)
咸是自古以來常用的副詞,表示全部(皆)、一起(都)的意思,到底此字是基於什麼情況創造的呢?這個字的甲骨文皆是由兩個字組成: 戌與口。一是人的嘴巴象形,一是一種武器的象形。《說文》沒有說明白為什麼一把武器和一張嘴巴會產生全部的意義。
首先要知道戌是何種作用的武器,才容易理解咸字的創意。古代的兵器約可依使用的目的分為兩頰:一是殺人為目的,一是王要表現貴族的威儀。第一類有戈,那是裝在柄上的細長刃器,利用揮舞的力量,以刀尖砍劈敵人的頭部,或以銳利的刃拉割脆弱的頸部以殺敵的。它是利用銅材的堅韌、銳利特性而發展出來的武器。是銅材普遍使用之前所未見的形式。另一類作為權位象徵的儀杖,因不是實用的殺人武器。形式多種,有自斧頭發展出來的寬刃斧鉞,有自戈發展而來的細長直刃的戚。干支的戊、戌字就是其象形。有些更把刃的部分做成波浪形,如我與義字。戈是針對人類弱點的設計,是戰爭升級、國家興起的一種象徵。為了達到更大的殺傷能力,戈的形狀不斷被改良。最初的銅戈只有下邊的刃銳利,可以勾劈敵人。逐漸改良將刃部分加長而彎到柄的一邊成為胡,使刃的長度、攻擊角度都適當增加,以頸與肩部為目標,對付保護頭部的頭盔穿戴。從出土的銅戈形制就可約略看出一個遺址的大致年代,因為戈是實用性的,每個時代都使用其最進步的形式。反觀源自工具的鉞、戚、斧等類,因是非實用性的,只要好看、多樣化就可以,所以器形沒有明顯的時代性變化。所以在商代,由於戈是作戰的王要裝備,故很多與作戰有關的字就以戈為組成的部分,如武、戍、伐、戒等。而取形自斧的字,就用以表達它一種防守或威力儀的意義。戌既然是為了表現貴族的威儀而製作的,則咸字的創意就可能與儀仗隊的行為有關。儀仗的訓練重在表現使用者的威嚴,不在殺人,所以經常嵌鑲貴重的寶石或美工,甚至全體用不足殺人的玉材加以製作。儀仗隊不但步伐整齊,經常發聲宏亮,整齊劃一,吸引目光。由於儀仗隊執勤的口號響亮而劃一,所以利用其全體發出一致而同樣的聲響來表達全部與一起的意義。喊吶的喊字使用咸與口組合,便可以有所關聯的。儀仗的儀容最重整齊與劃一,如果隊伍出現不整齊的現象,當就是嚴重的失誤與不當。
金文的"替"字有兩個字形,《說文解字》的解釋説:"廢也。一偏下也。從並白聲。"一偏下也",應該指第一個字形,一从並、白聲指第二個字形。第一個字作一高一低的兩個立字,立是一人站立的形象,而兩個立表示在行列之中不整齊而有礙觀瞻,所以有敗壞(廢替)的意義。"替"起初以兩立不在一直線表達,其重點容易被忽略而誤會成為並立的"並"字,因此改變以兩人於坑陷之中站立張口大叫,無補於脫離險境。不如相互合作,讓他人踏上自己的肩膀或可能脫困。甲骨卜辭有"大學"的名稱,教學內容有教戍、學馬、王學眾伐于免方,應是有關軍事方面的訓練。負責教學的人自周代以來已名之為師,師在商周時代都是一種軍銜。《周禮·地官·師氏》掌教育貴族子弟及王家侍衛,不但淵源曰商代,周時代都是一種軍銜。周禮·地官·師氏》掌 軍事訓練的內容,借用今日的情況,首先是隊伍的集合與編排,然後是戰鬥技巧的鍛鍊。隊伍不整齊就是訓練不嚴,軍紀不律的具體表現。甲骨文的"替"字,作站立的二人一高一低,把隊伍的整齊性破壞了,故有廢替、敗壞的意義。誖字也有類似的創意。甲骨文作兩個相向成,孛是一種附有戈的攻擊性盾牌,如下附圖。從諄的意義為亂也,可以推測,表達隊伍不但凌亂,而且還有相互面對的情形。戈是會傷害人的武器,排隊時要全體面對同一方向才是。現今竟然凌亂到可能傷到同儕的局面,當然是非常的糟糕,誖亂非常。這不是很好的示範嗎?這個字的演變,首先是把盾牌析出慌張排列而致兩盾相撞之狀,再進一步成形聲字的誖與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