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宋‧朱熹於《易學啟蒙》中,依據《左傳》、《國語》中所提供占筮的材料,加以歸納、引申並擬定了七條體例:

1、凡卦六爻皆不變者,則占本卦彖辭,而以內卦為貞,外卦為悔。

2、一爻變,則以本卦變爻辭占。

3、二爻變,則以本卦二變爻辭占,仍以上爻為主。

4、三爻變,則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辭,而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

5、四爻變,則以之卦二不變爻占,仍以下爻為主。

6、五爻變,則以之卦不變爻占。

7、六爻變,則乾坤占二用,餘卦占之卦象辭。

試看《左傳》僖公十五年的筮例:

經: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齊。楚人伐徐。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夏五月,日有食之。秋七月,齊師、曹師發厲。八月,螽。九月,公至自會。季姬歸于鄫。己卯晦,震夷伯之廟。冬,宋人伐曹。楚人敗徐於婁林。十有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於韓,獲晉侯。

傳: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諸夏故也。三月盟于牡丘,尋葵丘之盟,且救徐也。盂穆伯帥師及諸侯之師救徐,諸侯次于匡以待之。夏五月,日有食之,不書朔與日,官失之也。秋,伐厲以救徐也,晉侯之入也,秦穆姬屬賈君焉。且曰:盡納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晉侯許賂中大夫,繼而皆背之。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內及解梁城,繼而不與,晉饑,秦輸之粟,秦饑,晉閉之糴,故秦伯伐晉。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車敗」詰之,對曰:「乃大吉也。三敗,必獲晉君。其卦遇〈蠱〉,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夫狐蠱,必其君也。〈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歲云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實落材亡,不敗何待?」三敗及韓。[1]

晉國發生饑荒,秦穆公曾援之;但次年秦國發生饑荒,晉國卻未予援助。穆公大怒並率兵伐晉,臨行前命卜徒父筮戰爭結果,秦大夫卜徒父用蓍草占卜,得到大吉之卦:「(秦軍)渡過黃河,晉侯的戰車大敗。」秦穆公追問為什麼大吉。卜徒父回答說:「這的確是大吉大利,晉軍連敗三次之後,我軍必能俘虜晉國國君。因為占卜得到蠱卦,卦辭說:『一千輛兵車驅馳進擊三次,(晉軍)就三次失敗,之後就可以活捉那隻雄狐。』蠱卦說的雄狐,一定是指他們的國君晉惠公。而且蠱卦的內卦是象徵風,代表我方,蠱卦的外卦是象徵山,代表對方,又時令已到秋天,我們的風吹過他們的山,吹落他們山上的果實,取用他們的木材,這就是戰勝他們的徵兆,他們的果實吹落,木材丟失,不打敗仗還等待什麼?」後來晉軍果然連敗三次,一直退到韓原。

從這則筮例看來,卜徒父所占的結果與後來事件發展的結果是相符的,占筮的結果為遇到蠱卦( ),其陰陽爻未變,根據朱熹《易學啟蒙》中歸納的七個條例之一:「凡卦六爻皆不變者,則占本卦彖辭,而以內卦為貞,外卦為悔。」,而周易〈蠱卦〉的卦辭「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卜徒父占得蠱卦後,並未根據周易的卦辭來判斷吉凶。而說:「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並斷定秦軍千輛兵車,三次驅車進擊,晉軍三敗之後,必獲雄狐(晉惠公)。細觀《周易》卦爻辭並無「千乘」等三句,杜預注:「所言蓋卜筮書雜辭。」故知此句話很明顯是卦辭,但不見於《周易》,這可能是卜徒父占筮後,在《周易》蠱卦的爻辭及其卦爻之象、義中找不到合適的徵兆,其臨場自撰之詞,或引其它易書,如《連山》、《歸藏》等,以加強證明易筮的靈驗性。可惜連山易、歸藏易現已不可知,今世所傳偽書,也無法進一步加以證明。「夫狐蠱,必其君也。」卜徒父將敵人比喻為狐,這是由卦名聯想而來的。因為蠱的本義是敗壞飲食的蟲子,狐是偷吃家禽的野獸,都是危害人的東西。而晉惠公狡猾如狐,曾佔了秦國一次便宜,是秦國的大患,所以斷定狐蠱為晉惠公。接著,再根據卦象來講,蠱為下巽(內卦)上艮(外卦),巽為風,艮為山,所以說:「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依筮法,內卦(風)代表問卦者(秦),外卦(艮)代表問卦者的對方(晉),由此可知,蠱的內卦巽風象徵秦國,外卦艮山象徵晉國,風吹過了山頭,吹落了他們的果實,取得了他們的木材,表示如風一般的秦國可以戰勝,所以說「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從象徵山的晉國觀之,果實落地且木材喪失,必定遭受失敗。因此說「實落材亡,不敗何待?」

另外,在這一則中,除了從卦名和卦象進行判斷外,卜徒父講易又結合了是蓍筮的時間,因秦伐晉時正值秋天,此可由蠱卦的互體得到證明。趙汝在《周易輯聞.易雅.占釋第九》一書中說道:

夫儒者命占之要,本於聖人,其法有五:曰身,曰位,曰時,曰事,曰占。求占之謂身,所居之謂位,所遇之謂時,命筮之謂事,兆吉凶之謂占。故善占者,既得卦矣,必察其人之素履,與居住之當否,遭時之險夷,又考所筮之邪正,以定占之吉凶。

易書的卦爻及卦、爻辭雖然是死板板的限定了,但是在解釋時,有時須從占者其人其位,以及其時其事加以對照,與占辭是否相合,然後再定吉凶。在此,卜徙父就結合了占筮的時間,斷定象徵秋風的秦國必能戰勝象徵山上木材的晉國。

  2)晉獻公在把女兒伯姬嫁給秦穆公前(和親政策),命史蘇占筮吉凶:

初,晉獻公筮嫁伯姬於秦,遇歸妹 之睽 ,史蘇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無 也;女承筐,亦無貺也。西鄰責言,不可償也。歸妹之睽,猶無相也。震之離,亦離之震。為雷為火,為嬴敗姬。車說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敗于宗丘。歸妹睽孤,寇張之弧。姪其從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年其死於高梁之虛。」及惠公在秦,曰:「先君若從史蘇之占,吾不及此夫!」韓簡侍,曰:「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史蘇是占,勿從何益 ?(僖公十五年)

占筮的結果為遇到歸妹卦,上爻由陰變陽,便成睽卦,史蘇認為不吉。首先,根據歸妹上六的爻辭:

歸妹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

《左傳》中的記載為「士刲羊,亦無 也;女承筐,亦無貺也。」,雖與《周易》中所記載的文字稍有不同,但意義無異。士割羊而沒有血,表示是死羊;女提著筐子而沒有裝東西,也就是空筐。空筐、死羊除了無法祭祀外,也象徵著沒有收穫;又上六之婦空筐無實,也暗示她不能生兒育女,這對丈夫來說,和沒有娶妻沒什麼兩樣,此象徵雖嫁女於秦,仍無法加強兩國的邦交,反而秦國多有責言,晉國無法應付,所以說「西鄰責言,不可償也。」接著,史蘇又根據卦名和卦象釋之。從卦名推斷,「歸妹」是嫁女的意思,「睽」是乖違隔離的意思,由歸妹變為睽,象徵兩國由婚姻關係走入絕交,這對邦交一點幫助都沒有。所以說「歸妹之睽,猶無相也。」再從卦象觀之,歸妹為兌下震上,睽為兌下離上,從歸妹變為睽,也就是歸妹外卦的震變為睽外卦的離,其內卦未變。從《周易.說卦傳》知:震為雷,離為火,兌為澤,又外卦代表問卦者的對方,因此,秦為雷、為火,都是瀛姓的秦國擊敗姬姓晉國的象徵,所以說「震之離,亦離之震。為雷為火,為瀛敗姬。」不僅如此,震又為車,兌又為折毀,因此,兌下震上的歸妹卦有車脫其輹之象,兌下離上的睽卦有火焚毀旗物之象,所以說「車說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最後,再參看之卦變卦的爻辭,也就是睽卦上九的爻辭:

睽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在《左傳》中,史蘇是把歸妹和睽卦上九的爻辭合起來,說「歸妹,睽孤,寇張之弧。」尚秉和先生於釋此易象時說:「古之貴族,嫁女必以姪娣從之。」爻辭中的歸妹是女子初嫁,睽孤是離家的孤子,由此推測他們是姑與姪的關係,「姪其從姑」在這裡指的是子圉質於秦,秦為穆姬所在之國,穆姬於子圉為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此句高亨先生以為「睽上卦的離是中女,歸妹上卦的震變為離,是長男從中女,即睽孤在外娶妻成家之象。史蘇說震之離,亦離之震。那麼,歸妹上卦的震變為離,離則終變為震,這就象徵睽孤逃離本國,棄其外妻了……指定六年,大概因為一卦有六爻的緣故。」

心得:

從僖公十五年的兩則占卜的例子來看,似乎卜筮十分靈驗,可以預知吉凶禍福。其實要注意的是左傳的這些卜筮紀錄都是史事發生後追記而附會的,所以顯得事事應驗。而且就當時戰爭的實際情況來看,晉惠公是靠秦國護送才得以回國即位的,為此曾許諾以土地賂秦作為報答,過後又食言背信。接著又忘恩負義,「秦饑,晉閉之糴」,「三施而無報」終於爆發戰爭,這次戰爭,秦國「師少於晉」兵力處於劣勢,但是師出有名,士氣奮發,戰鬥力勝過晉,而晉內部矛盾錯綜,士氣不振,連大將韓簡都無信心,臨戰,晉侯又剛愎自用,不以慶鄭為車右,不從慶鄭之諫言,用鄭國的小駟馬駕車,結果陷入爛泥之中,進退不得,秦國戰勝這個結果,是必然的,而且大部分是人為的因素造成的,我想卜徒父如此解說占卜的結果,應該也是對當時實際情況加以分析過才做如此判決吧。否則大可直接以周易卦辭直接解釋侯軍敗究竟是誰方軍隊敗,而不用特地引用周易中未記的卦辭來加以說明,此應為解釋占卜的人擺脫周易卦辭,而加入以人事因素做解釋重心的例子。

 

參考書目

傅武光校閱 郁賢皓 周福昌 姚曼波注譯 〈新譯左傳讀本〉 台北:三民書局 2002



[1] 傅武光校閱 郁賢皓 周福昌 姚曼波注譯 〈新譯左傳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2002年)上冊,頁341~355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