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較文學期中報告 國四乙 卓怡秀 94420049
綜合前幾週上課報告的心得,取出一個各部小說或電影中所探討的主題—「人性」,來做概略敘述。最初的巴黎拜金女以至紅字,與人的習性息息相關。拜金女拋掉過往華麗奢靡、寄生般的享樂生活,迎向單純愛情的未來,人們的真情無價,就如同這部片名『priceless』一般。而黃春明的小說則活脫脫地把卑微的下層生活描述無遺;人們為迎合文化需求,往往隱藏真實自我,而帶著符合大眾的面具與對社會的妥協,不論是否出於自願,只能戴著看似笑臉,實而悲慘的面具。
接著,我們看了一部充滿想像、驚奇的『羊男的迷宮』。片中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內戰戰火下犧牲的人民的哀愴,更藉由歐菲莉亞的正向積極面,給人們於悲痛時擁有救贖與光明的力量。片尾歐菲莉亞幻化成獲得救贖的溫柔靈魂,在地底世界重新洋溢她的純真,就像是黑暗能生出光明,悲慘可以蘊藏美麗,而死亡將會帶來重生般的光彩。
『羅馬假期』一部描寫貴族與百姓的巧合相遇,浪滿喜劇中帶有一絲悵然若失的寂然之感。公主剪掉頭髮的勇氣正是與繁文縟節對抗的象徵,但背負著全國人民的期待與生計,公主與喬只能卸下私人情感在記者會上輕輕一握,看似無相關的兩人,真正的深摯情誼透過眼神凝視流轉於無形間。一段短暫的假期,卻能留給兩人一輩子深刻的回憶。
『紅字』展現出霍桑大師對人性的觀察入微,道德與慾望的衝擊下,多數人們無條件地選擇站立在社會觀感那方,一種偽裝的舒坦,假意的表面,荒誕地尊崇禮節,人們忘了自己原生帶來的罪,只是一味地將手指指向他人,忘了另外四隻對向自己的指頭。新大陸的新生、多元,卻在人們污穢內心的污染下蒙上陰影,究竟應當是求神的救贖還是反求諸己的贖罪?
最終,禮儀師的樂章促使我們多加思考生命意義的另一面向。其實死亡並非人生的結束,反而是前往下一個旅程的開始,禮儀師的工作就像是引領死者前往下一個地點的看守者。這部片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終有消逝的一天,但心中的愛卻會無限延伸、永恆不滅。
總結而言,人生際遇就像〈蘋果的滋味〉中外來蘋果的味道一般,總覺得沒有想像的那樣甜美,酸酸澀澀,嚼起來泡泡的有點假假的感覺。而人生雖有苦難的一面,但在「羊男的迷宮」裡我們得知面臨難關,最後仍要保有想像力與希望,如此才能助我們咬緊牙關撐下去。生活的現實如此殘酷,幾乎讓人窒息,一步都不能踏錯,但是在童話故事裡,主角永遠有重來的機會,他們永遠活在傳奇裡,帶著我們的希望一步步走下去。簡言之,人生是一段長程旅途,由許多短暫的旅程堆疊起來。短程的trip,有歡笑有苦痛,是用彩色與黑白的拍立得合成的一幅圖畫,那樣的多彩而不失風味。失敗時別難過,想一下,不過是漫長人生的一小片段,揚起頭,看著前方美好的那片藍天,耳邊或許還有一陣清風吹過,撫慰我們受損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