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生命教育 期末報告
指導教授:胡瀚平 博士
科碩二 97202005 李志昶
目 錄
壹、前言………………………………………….……………………………………1
貳、期中報告…………………………………………...………………………………2
參、期末報告………………………………………………...…………………………7
肆、曾於部落格或e-mail之回應或心得……………………………………………..10
一、E-mail回應或心得……………………………………………...…………..10
二、部落格回應或心得…………………………………………………...……..11
壹、前言
以下將針對期末報告的要求規格分成「期中報告」、「期末報告」、以及「曾
於部落格或e-mail之回應或心得」等三大部分呈現。
有關「期中報告」的部份,就從期中所撰寫的部份直接貼上來,並沒有再做
任何修正之處;而「期末報告」部分,則是另一個主題的撰寫;至於「曾於部落
格或e-mail之回應或心得」的部份,則是直接從信件中或部落格的回應貼上來,
但有對這些內容進行一些字句間的排列,有發現到錯字的部份也有稍作修改。
對於e-mail之回應或心得部份,只有呈現所寄送的信件內容,對於所得到的
回應信件,將不陳列於報告內。
而有關在部落格回應的部分,是照所回應的時間順序所排列,所以有可能會
有遺漏掉或者重複到的問題產生,這部分要去檢視就需要再多花時間與功夫,因
此,就不再去做檢查的動作。
貳、期中報告
點燃生命中的希望
天燈,又名為「孔明燈」,相傳起緣於三國時代,諸葛(孔明)為軍事通訊所需而發明的聯絡工具……
※ ※ ※ ※ ※
今年,因朋友的邀約,而前往台北,準備去看看平溪的放天燈活動。平溪的放天燈活動,一直都是很受人矚目,而每年在元宵節,更是有很多人前來朝聖似的,是為了參與活動祈求平安?還是只是單純的親眼目睹那壯觀的天燈釋放?但是,我這次去,卻只是單純的想去走走看看罷了。
夜空花燈
今年
往年,元宵節最讓我感到興趣的就是猜燈謎的活動了!不過,在國父紀念館這邊的猜謎活動,題目好難,一堆都是要猜中藥名的,忽然間有種莫名的挫折感就這麼油然而生,不過,還是基於好奇心,多佇足停留了一下子。
花燈展,只能算是開胃的小菜罷了,因為,真正的行程是隔天要去平溪的活動,而在這,只是搭個順風車,先來晃晃、看看而已。
炙熱的身軀
是夜,或許是期待隔日的活動,就像國小生得知要去遠足一樣,興奮得睡不著;也或許是因為會認床,所以睡不怎著。但,很多時後,有許多事情就在這樣子的時機下發生了……
當晚,邀請我一同來參與平溪放天燈活動的朋友發燒了。
擔憂、慌亂,或許是我當下的最佳寫照吧!有時候,人,總是在面臨了自己無能為力的問題時,除了慌亂、不知所措外,還真的找不到其他的表現行為;而當事者,總是會出現逞強的狀態,好像發那樣子的燒跟他一點關係也沒有。不過在這不知所措的包圍中,我沒有多待,只是當下很直覺得反應是「感冒」了!所以,就以自己的認知針對「感冒」去作緩和發燒的不舒服。
慶幸的是,附近有便利商店,於是就前往去買些運動飲料與果汁,縱使身為「主人」的生病者一再的說不用。折騰了一整晚,總算發燒的狀態有好一點了,原本還打算逼他今天就好好休息,不要去啥平溪看啥天燈了,但是,人總是有某種程度上的倔強,也只好帶著擔憂的心情去參與了。
瑞芳小憩
原本,是有打算要騎車前往的,不過,礙於昨夜的發燒折騰,我還是堅持搭火車,況且還可以買一日票,中間各站都可以停留、往返,多坐幾次就回本了。我們從台北火車站出發,先前往瑞芳去買到菁桐的平溪線一日遊的票,不過,搭上火車前往瑞芳的途中,赫然間發現,原來周遭的人差不多都是也要去參加平溪的天燈活動。
到了瑞芳,才真正見識到什麼叫做「人山人海」。
還以為只有在夜市、演唱會或跨年活動才會經歷那種人擠人的狀態,沒想到這時候也讓我遇上了。也或許是因為剛好是二二八和平紀念日放假,再加上又是元宵節的原因吧!第一次看到火車站被這麼多人「霸佔」了,人從月台上排到要前往月台的地下樓梯處。
▲ 圖一 人擠人的月台。
不過,到了瑞芳也差不多中午,於是就前往在瑞芳車站附近去買吃的,反正要搭車前往的時間還很久,就順便在車站附近走走、晃晃。
十分老街,十分幸福
▲ 圖二 十分車站(左圖);這邊還是很多人(右圖)
從瑞芳開始搭車,只能用「千辛萬苦」來形容吧!以我從小搭火車的經驗來說,首次見到整個月台有遮蔽的地方全部站滿人在等火車(P2圖一),光是要搭上車就很難,再加上塞滿人的區間車,還真是特別的體驗啊!
在十分,去晃了晃老街,也看到在鐵道上很多人在放天燈,忽然間墜入了當初第一次自己釋放天燈的那種感動……
十分,回顧
回想第一次釋放天燈,那是在成為大學新鮮人那時候,學長姐為了迎接歡迎我們新血的加入,舉辦了二天一夜的露營活動,夜晚活動的高潮就是晚會跟放天燈了。
放天燈是怎樣子的心情呢?只能說就像洗三溫暖吧!從開始撰寫希望到天燈上、點燃、最後親手釋放滿載希望的天燈,及看著滿在希望的天燈冉冉上升到天空,在這過程中的感觸,非言語可形容。從興奮、猶豫、緊張、擔心、開心、到最後的感動,這中間真的得要親身經歷才能去體悟吧!
緬懷菁桐
佇足停留在十分一段時間後,便繼續前往下一站。原本想先到平溪的,不過礙於人很多、很難上下車,於是就先直接坐到平溪線的最終站──菁桐。
菁桐,在這平溪線崛起的原因就是──礦業。參觀了「菁桐礦業生活館」看到了以前這邊開發掘起的經歷種種的介紹,但,反觀現在,還真的有種令人悵然的無奈感。
▲ 圖三 菁桐礦業生活館
原本,在礦業落沒後,平溪線要被廢除,但,為了保存這樣子的環境與歷史的過程,以觀光的名義繼續存在這鐵道上。很多這些資料的留存,也可以讓後代的人們去瞭解、認識這地區的發展過程;而當地的後代子孫,也更加可以知道自己所居住地的發展沿革。
歷史的過往,可以很簡單的從文字、圖像去瞭解,但,哪些不過是死的東西存在那;可是,在這,真正存在過的,卻可以很清楚讓人知道、讓人去感受。
夜空中的星點
此行,最終的目的,其實就是去看天燈的釋放,而且還是一大群的天燈,這算是壯觀吧!有時候,透過電視的轉播看到,跟親身在現場所看到的,那種震撼感、那種感動,是不能比擬的。
經過了一番的波折,我們到了釋放天燈的活動地點,不過,在到的時候,之前好像已經先放過一波的天燈了,在我們抵達的時候,恰巧釋放第二波的天燈,
就看到一群亮點升空。
▲ 圖四 夜空中的天燈群,那一點一點的小亮點就是天燈
感受
其實,這趟活動,最讓我感動到的不是天燈,而是在搭車前往各站的圖中所得到的感受。
在人擠人的車站,大家都在等候火車的來臨,不過,一看到火車,瞬間又是令人絕望的開始──車上也是滿滿的人。不過,在「硬擠」上車的過程,就好比2012的電影翻版,好似逃命一樣的努力往車上擠去。
在這搶搭車的過程中,看到不管是情侶檔、朋友檔還是親子檔,大家總是要一起,在後面看到這樣子的場景,總是讓人感覺到很感動,可是,在那當下怎樣也感動不起來,因為,大家擠來擠去的,真的很不舒服,而且,還會有哪種就是明知道擠不上車,還是一直在擠,這真的令人很討厭。
搭回到瑞芳,準備轉車回到台北車站時,每一個人都是呈現一種倦態,因為一整天的搭車都是擠來擠去的,當看到逐漸進入月台的火車,個個都是摩拳擦掌的,準備再度廝殺一番──搶上車。
當看到列車上空空如也,大家不約而同的歡呼了起來,好像歷劫歸來似的那種興奮感,再加上也累了一天,好像可以得救贖一般。而在這趟的行程中,也讓我想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互補」說法,也讓自己在這趟旅程中,又多加認識了自己。
參、期末報告
看不見的存在
人,總是對於自己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或恐懼……
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你相不相信有”靈魂”之說?」更進一步的問題:「那你相不相信有"鬼"?」很多人,對於第一個問題可以給予很明確的答案,然而,對於第二個問題,就有人開始質疑或者會冒出很多很多的所見所聞,甚至還有人會開始長篇大論,當然也會有人很「鐵齒」的擺明就是不信。正所謂「不見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當真的碰到了,就不由得你信或不信了。
對於這類的事情,我是抱持的樂觀的態度去看待,反正,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態度來面對,當然,前提是你也不要去做到妨礙或干擾到的行為舉止。
有時候,所謂的「年少輕狂」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問題與麻煩,再加上有時候的口無遮攔,或不恰當的行為舉止,而造成一些問題或狀況的產生。年輕人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夜遊」,而很多的問題就是在這類的活動中產生;在來就是請「碟仙」或「筆仙」的,當然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事件。
在自己身上有過一些「撞鬼」或「見鬼」的例子以及所謂的「靈魂出竅」。
靈魂出竅
這個得回到小時候出車禍的時候……
有時候,人真的面臨到「運勢低落」的時候,一些災難真的是避無可避,也
只能說”命中注定”有這樣子的災厄。
回憶當初,還記得那時候是要過馬路去找爺爺回家吃中飯,那時候,知道過
馬路要看左右方有無來車,當然也確認過沒有來車後才過馬路。在鄉下的馬路,
其實視野是很寬廣的,並沒有太多的遮蔽物或死角之類的,所以,那時候再確認
左右沒有來車之際,才過馬路,但,就這麼恰巧的,剛走到馬路的三分之ㄧ處就
被車撞了。
還記得,那時候被撞到的當下沒有感覺到什麼,可是,我卻很清楚的「看到
自己」被撞到後翻滾的狀態,那動作很像播放影片時的慢動作,而”那個我”好像
是從半空中看地上。在那當下,所有人的動作或聲音,我還是聽的到、看的見,
甚至還撇見到轉彎處的人的行為、動作。大概看了約有1~2分鐘左右,然後就
沒有任何記憶了。
這件事情,一直存在我的記憶中百思不解,當然也看過或聽過很多相關的經驗分享或文字記錄,或許,有可能的就是當下自己「靈魂出竅」吧!至少,就目前來說,這還是比較容易說服自己的相信的一種說法。
在你左右之ㄧ
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是個「敏感體質」的人,只要經過某些地點或場合,就會身體不適。我自己本身不知道是不是有,只是,有聽過一種說法是說,人可以藉由後天而得到這類的能力,包括生重病、出車禍……等等。只是,有的人就是很不死心的,非得要真的面臨了、看到了,才肯放下這種想要看到的想法。
有部電影「見鬼10」,當中就敘述了很多「看見」的方式,只是,令人百思費解的是「看到了跟沒看到有什麼差別嗎?」而在看過很多的「經驗文」中,有些看到的反而希望可以不要去看到,或許,這就是人類所具備的好奇心吧!
很多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很難去用科學的角度去解釋。像是我大學的時候跟同學在外面租房子,那次是某個夏天的晚上,房間裡很悶熱,所以開門窗加電風扇讓空氣可以對流(那個房間沒有安裝冷氣),大家就聚在一起討論作業、寫功課。
或許,是因為卡在到一個困惑之處,想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就開始胡言亂語了起來,而最受歡迎的話題中,一定會有「鬼故事」,就在你一言我一語的同時,我的身體出現了不一樣的感受。在那個環境下,空氣的溫度也沒有涼快到哪去,可是,在那時候我的身體卻出現了左半邊是涼冷的,右半邊是溫熱的,在那當下,我就趕緊要大家閉嘴,別再多說些有的沒的。說也奇怪,大家停止了談論時,那種半冷半熱的感受就漸漸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又回到最初始的狀態。
面面相覷
另一個比較聳動的經歷是「面對面」的狀態。
關於「看到」的問題,很多人的驗證說法是,找說自己看的見的一起到同一個地方去看,是否會有不一樣的描述出現。其實,我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是,當下的某種「磁場」恰好跟你比較契合時,你就會看到,而且,每個可以看到的狀態或情境不見得會是一樣。
還記得今年的除夕夜(算時間應該是大年初一的凌晨),那時候正想要回房間睡覺的時候,不知怎地,莫名的就自然而然的走到大門那邊往外看,一看下去真的不得了,在與我頭同高之處,我看到一個綠色的臉孔,也在看著我,當下感受到祂的眼神中,似乎帶有憎恨、凶狠的眼光,然而,當下的我想要睡了,而且也很「正氣凜然」的跟祂對望。
在那當下,其實沒有意識到自己看到的是什麼,而且,還很有guts的跟祂對看了有1~2分鐘左右的時間,等到在走回房間的途中,才驚覺到,剛剛所看到的好像是……不過,也沒有多想就回房間睡覺了。
後記
其實,還有很多相關或類似的經驗在自己的身上發生過,或許,這樣子的陳述並沒有多少人會去相信;而自己週遭的親朋好友也有過的經歷,自己也聽過或一同經歷過,只是,信者恆信。
雖然,在這學期的生命教育課程中,並沒有對於這類的事情做過多的介紹或解釋說明的,但,有的只是有關「算命」之類的介紹。儘
對於這塊未知的區域,還是要有一些告誡讓學生們知道,也讓給予大家一個正面的思考,能夠保持正面的態度去面對,而非遇到困境或相關問題,而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甚至莫名間就做了些不該做的言行舉止,而遭受到不必要的問題或麻煩。
就「面面相覷」部分,其實還有後續發展,就在那三天後,我在騎車時,耳邊不時出現”出車禍”的聲音,持續了三天我有騎車的時候。而在那當下,其實在很多時候,就快要真的發生車禍的狀態,只是在快要發生之際,感覺好像有人拉你一把似的,從那個處境中逃脫開來。
自己個人的覺得是,只要自己有「正氣凜然」的心態,不要去受到這些狀態的影響,再加上採取敬重與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度,基本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才是;而對於「算命」一事,還是採姑且聽之的態度去面對,太過於鐵齒或者太過於沉迷都是不好的行徑。
有時候,特別是這類未知的的區域的事物,還是以採取「中立」的態度去面對,當然,也不要刻意去做些不必要的事情。儘管孔子曾說過:「不知生,焉知死?」、「子不語怪力亂神」、及「敬鬼神而遠之」,但,隨時保持著正向態度,也是我們在「生命教育」的課題中,應該要具備的態度。
肆、曾於部落格或e-mail之回應或心得
有關E-mail的部份,僅呈現發信的內容,不含回信的內容。
一、E-mail 回應或心得
寄件人:solitary <solitarice@gmail.com> 收件人:
日期:2010年3月10日上午3:38
主旨:有關3/8生命教育的內容
我是科碩二的李志昶,
師您提到的「味道」理論,我個人覺得好像有那麼點疑惑,畢竟,
老師您是針對"感情"的觀點去論述,那親情跟友情呢?還是可以遵
循老師您提到的模式嗎?
我是覺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其實都是「互補」的!也或許跟
老師您所說的「味道」很雷同。因為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都有其
既定該有的性格或特質,可是人並非是十全十美的,還是會有所缺
漏的性格或特質。但,可以去看看我們所相處在一起的,無論是家
人或朋友,甚至是情侶,其實都是有互補存在的。
像父母親對於子女的愛,希望去塑造出他們欠缺的性格或特質
,所以會加諸在我們做子女的身上;朋友間,之所以會成為好朋友,
那是因為自己身上缺乏或者不足某些特質,所以才會成為好朋友;
情人間也是,因為彼此間有對方沒有或不足的特質,當然也需要時
間去磨合,才能長久。
當然要找到完全符合自己所欠缺的另一個互補是很難的,所以
,我們才要去學習去磨合、去與人相處。至於老師所提到的「味道
理論」,或許就是所謂的「心電感應」或者「默契」之類的吧!
以上,只是個人個淺見,還不吝批評指教。
敬祝
平安喜樂
學生 Chih-Chang 99.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