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天,齊襄王派了一位使者到趙國來拜見趙威后,送上齊王的親筆問候信。威太后連信都沒拆開,就問使者:“齊國今年的收成不錯吧?老百姓的日子還都好吧?齊王的身體還好吧?”齊國使者聽了這話,很不高興,說道:“太后這樣問話未免失禮了吧。我是齊王派來,專門問候您的,您不關切齊王的情況,反而先問起收成、百姓這些話題,這是不是把貴賤尊卑的順序搞錯了呢?”
“這個……”齊國使者一時語塞。
趙威后緊接著又問:“我聽說齊國民間有位隱士叫鐘離子,他現在還好吧?他這個人呢,看見人挨餓,就給他們糧食吃;看見人受凍,就給他們衣服穿——這是幫助齊王撫養萬民呀,為什麼齊王至今還不重用他呢?”
齊國使者額頭滲出了汗,不知說什麼好。
趙威后毫不客氣地說:“我再問,齊國的賢人葉陽子還好吧?他這個人呢,關懷鰥寡孤獨殘疾的人,救濟貧乏窮困饑饉的人,這也是替齊王生息萬民的行為,為什麼齊王對他無動於衷呢?齊國的義女北宮嬰兒子還好麼?這位北宮姑娘身為獨生女兒,摘去耳環首飾,發誓不嫁,立志贍養父母到終老天年,這是幫助齊王為天下做出恪守孝道的表率,為什麼齊王還不給她封號,讓她上朝呢?齊國四野有這樣的賢人卻得不到重用,有這樣的孝女而得不到表彰,請問,齊王憑藉什麼治理天下、撫恤萬民呢?”
齊國使者不住地擦著汗,一言不發。
趙威后把信往桌子上一拍,說:“齊國於陵地方那個叫子仲的人還活著嗎?這個人無所事事,遊手好閒,成天只顧發一些摸不著邊的議論,上不服膺君主,下不治理家業,又不與諸侯來往,給百姓做了一個壞示範。這樣的人,怎麼現在還不殺了呢?!”
不等趙威后問完,齊國使者點頭哈腰,不等行完禮逃也似的溜走了。【古文今番】:趙武靈王的兒子是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是趙孝成王。惠文王死的時候,孝成王還年輕,所以國家大事都由孝成王的母親趙威太后裁奪。
趙威后所問的「二士弗業」,「一女不朝」,「於陵子仲〈沒三小路用的人〉不殺!」,都圍繞著重本、重下這一焦點,總之,評價一個人是不是對團體有貢獻,是不是有價值,其對人民百姓(下屬、同仁)如何?或給他們做出了什麼榜樣,這就是這篇文章思想的徹底性、透徹性,其邏輯的一貫到底性。
就文章寫法言,不脫《戰國策》雄肆猛勁橫掃一切之概,以問話聯綴而成,除齊使者一問外,趙威后一共發了十五問,有疑問,也有反問。指向並不含糊,排比而下,氣勢不可逆轉,強大的排炮式地向前推進,或先後魚貫而至,或並驅齊頭而來,聚焦在一個點,關心下民。其用人、廢人、刑人、賞人之依據也在對民如何。問題還是要回到王齊國,子萬民〈治理齊國,關心屬下〉上來著眼,做一位真正關心屬下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