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年安陽·羑里·周易文化國際論壇暨第一屆周易文化傳播與應用世界年會


 


周易》文化在台灣的傳播與應用


 


胡瀚平*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暨台文所教授


壹、緒言


 


《周易》是我國最早傳入西方的古代經典。1626年法國傳教士、易學家金尼閣[1](Nicolas Trigault1577-1629),將《周易》譯成拉丁文在杭州刊印,從此,《周易》開始進入西方世界。西方易學的研究到今為止長達370多年的易學史自此接開了序幕[2]。我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的易經學[3]>一文中也指出,當前《易》學研究,呈現出一個新特點,人們除了繼續從「象數」、「義理」兩方面進行探討外,還會沿著前世紀末大量運用新理論,新方法研究《周易》,使《周易》在歷史、哲學、文學、數學、醫學、物理、民俗、宗教、科技等方面繼續廣泛而深刻的闡述,大大拓寬《易》學研究的視野[4]。這個路線本世紀中期出現一批運用自然科學知識研究《周易》的論著;像沈仲濤的《易卦與科學》、《易卦與代數之定律》、薛學潛的《易與物質波量子力學》及《超相對論》;丁超五的《科學的易》、劉子華在法國巴黎大學通過的博士論文《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這些研究,給傳統的《易》學注入了新鮮的空氣,開拓了《周易》的新領域[5]








[1]金尼閣,(1577-1628)。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來華傳教。廖名春等將它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自十七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是西方接觸《周易》之始;第二階段自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至今,是《周易》在西方流傳的興盛時代。見廖名春、康學偉、梁韋弦:《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頁4581991年湖南出版社。



[2]參閱拙著<易學在西方>:1998年《國文學誌》第二卷,台灣,彰化。



[3]本文發表于20067,<炎帝神農文化與道家道教暨海峡两岸唯道論研討會>-湖北,武漢大學。



[4]參見拙著《話解易經》200212月再版下經頁123,五南圖書公司。



[5]以上所引諸篇文章多已被人引用並蒐輯在《十家論易》一書,1992年岳麓書社。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