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泰山信仰」,源於自然崇拜。民間祭祀泰山神,是認為泰山是死後靈魂的歸宿地,泰山神則是陰間鬼魂的最高主宰。《周禮春官大宗伯》云:「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澤」姒芒,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第九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七任王姒季杼,父親是八任王姒槐。後芒元年(公元前2014年),姒芒的父親姒槐在位約二十六年死。芒繼承了其王位,擧行了隆重的祭黄河儀式。除了把豬、牛、羊沉於河中,還豁出老本,把當年舜帝賜給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誠。這就是沉祭,後來這個儀式延續了數千年。周代以後,沉祭仍很盛行。


  《周禮·大宗伯》謂:“以狸沉祭山川林澤。鄭玄注釋說:“祭山林曰埋,川澤曰沉。


《儀禮·覲禮》也說:“祭川,沉。水神居住在水下,將祭品沉入水中,容易被水神接受。


  祭河之後,芒又跑到東海之濱游玩,捕捉到了一條很大的魚(使人想起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群臣向芒稱賀,認爲是河神所賜,可永保太平。


  後芒十八年(甲辰,公元前1997年),芒在位18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其子姒泄繼位。《禮記王制》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由此看來,遲至周代,泰山崇拜猶未顯稱,至多在齊魯一帶被推崇,如《詩周頌閟宮》說,「泰山岩岩,魯邦所詹(瞻)」,但未見封禪之類的記錄,《風俗通義正失篇》引孔子語說:「封泰山,禪粱父,可得而數者七十有二。」管仲云此七十二家中,知名的有無懷氏、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舜、湯、周成王;而馬端臨《文獻通考》則以為七十二家之說是陋儒之見,理由是《詩》、《書》所不載,他認為敘封禪始於秦始皇。這個說法純以《詩》、《書》所載才算事實,也太拘謹了,上述泰山神治鬼的說法,出現的時間不一。這個說法顧炎武也有,據《日知錄》卷三十稱:考泰山之故,仙論起於周末,鬼論起於漢末。《左氏》、《國語》未有封禪之文,是三代以上無仙論也。《史記》、《漢書》未有考鬼之說,是漢以上無鬼論也。其實,「封禪,是薩滿教(shamanism)的一種儀式。薩滿教其實是一種傳統信仰,認為可以透過某些渠道或媒介,與神靈溝通,三大教出現前薩滿教已遍布世界各地。在中國,山便是與神明溝通的媒體。古代君主漸漸將在泰山祭拜天地,變成政治工具,透過泰山封襌來炫耀自己的功績,確立自己作為統治者的地位。」在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以報天之功(故曰封),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地,以報地之功(故曰禪)這樣的封禪思想,流傳已久,不會憑空起來,即便編造七十二家神話納入古制以示正統,這也是集天地鬼神大一統的觀念,以合人世社會,中央集權帝制的一種表現形式,其來有自。對於東嶽大帝的來歷,有多種說法,如漢代《重修緯書集成·龍魚河圖》曰:東方泰山神,姓圓名常龍。晉張華《博物志》稱泰山神有女,嫁為西海之婦。《魏書·段承根傳》則稱泰山神之子與段暉同學。道教創立後,亦十分尊崇泰山神,並對其神曆作了詳細的概括。如東方朔《神異經》稱:盤古終世之時,其子名赫天氏。時有三皇代出,赫天氏乃入居一山,於此時代代相傳,故其山後即名岱宗泰山。赫天氏有子胥勃氏,胥勃氏子玄英氏生二子,長名金輪王,次子少海氏。少海氏妻彌輪仙女。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入腹,覺而有娠。生二子,長曰金蟬氏,後稱東畢帝君,次子金虹氏,後稱東嶽帝君。漢代《孝經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孫,主召人魂。《後漢書·烏桓傳》其惜謂死,則神遊赤山,如中國人死者魂歸岱山。《方技傳》亦曰:許峻自云,嘗篤病,三年不愈,乃謁泰山請命。《三國志·管輅傳》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常恐游出宗,不復見故人。應璩百亦有一詩:年命在桑榆,東嶽與我期。又《古樂府》詩:齊度游四方,各系泰山。人間樂未央,忽然歸東嶽。又《風俗通義·正失》稱:惜說岱宗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壽命修短。《五嶽記》則稱:東嶽泰山神天齊王,領仙官仙女九萬。《博物志》所泰山一曰天孫(天帝之孫),知生命之長短者,其見於史者,則《後漢書》許峻自嘗篤病,三年不愈,乃謁泰山請命。《烏桓傳》死者神靈歸赤山,赤山在遼東西北數千里,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泰山也


東嶽泰山居五嶽之首,《月令廣義·圖說·五嶽真形圖》說: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為五嶽祖,主掌人間生死貴賤修短。《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說: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可見秦漢以前,古人認為泰山峻極於天,是神相通的地方,所以帝王登極,都必須到泰山封禪祭告天帝以保佑政權昌隆長久,尊泰山之神為東嶽大帝。東嶽大帝當時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三教搜神大全·東嶽傳》說得更為明白,東嶽帝君金虹氏曾有功在長白山中,至伏羲氏時封為太歲,掌天仙六籍。遂以歲為姓,以崇為名,被尊為太華真人。其太歲者,乃五代之前無上天尊所都之地。又稱漢明帝時,封泰山神為元帥,掌人間居民貴賤高下之分,祿科長短之事,十八地獄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故《岱史》引道經曰:五嶽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屬。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職、生死、貴賤等事。


歷代辦封禪的有秦始皇、漢武帝、唐高宗、宋真宗等。唐太宗想封禪,魏徵諫言:「陛下東封,萬國咸萃。」「須千乘萬騎,供帳之費,勳役數州,戶口蕭條,何以能給?」太宗只好說:「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平,家給人足,雖闕封禪之禮,亦可德於堯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內侵,縱修封禪之儀,亦何異桀紂!」好一個君納諫,臣善諫對答,好像把泰山封禪的本質,給講開來了。蓋人生最大憂慮是生死問題,追求長生不死而成仙,仙,人在山上;欲成仙必登山,《史記封禪書》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山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何以不找全國最高的山?東方最高的山,還有另一方意義,東方是很重要的,這一方位決定了它的地位。日出東方,帝出乎震,為萬物之始,也是生命之始。畏死求生,合鬼神於泰山之上,成為求仙最佳場所。於是泰山成為聖地,成了諸多帝王們封禪之所,錢鐘書《管錐編》有一段考證:李少卿曰: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秦始皇封禪,而不死之方術則別求之海上三山;《淮南衡山列傳》中伍被述徐福「偽辭」,言之尤明,所謂「見海中大神,願求延年益壽藥」也。漢武乃二而合一,故下文公孫卿曰:「封禪七十二王,唯黃帝得上泰山封;申公曰:「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登天矣。」又丁公曰:「封禪者,合不死之名也。」是泰岱之效,不減蓬瀛,東封即可,無須浮海。正因為如此,從漢代開始,才有了「俗語岱宗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年壽長短,武帝探策得十八,因倒讀曰八十,其後果用耆長〈因而長壽〉」(《風俗通義正失》)的神話,進而發展出「中國人死者,魂歸泰山」(後漢書烏桓傳)的信仰。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