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宋代象數易學的先聲
胡問寫於 2011年10月7日 23:45 ·
王弼注《易》,有意避開漢象數學談兌澤、震雷、艮山、巽風等物象。重新重視起《彖傳》、《象傳》的概念並加以開展,他用爻、位的陰陽得位、得中和承乘、比應關係,來比附人事(政治、倫理關係),解釋經文,在易學史上開啟了象數學相對立的義理學派。唐太宗時孔穎達等人奉詔撰寫《周易正義》,便是以王弼注爲底本,在疏解《彖傳》、《象傳》時,因實在無法避免說到「象」,所以也就不避易象了,如乾《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正義,就詳細地把六十四卦《象傳》的談到象例歸納為七類。但《正義》在卦爻辭下隨注作疏,基本上不以物象解釋卦爻辭,當然更不講互體。這種現象到唐代後期的義理派,情況就有不同,唐天寶中王隱作《周易要削》三卷,其自序說「總康成、輔嗣輩所說」,則是兼釆象數與義理。唐末陸希聲(吳縣人,昭宗初年作過宰相)作《易傳》十篇,是當時具影響力的著作。他解經多遵王、孔路徑,但也間用《說卦》的物象。像釋訟卦辭「有孚,窒惕,中吉」說「九二」剛而得中,是以有信實。失位於險(坎爲險),是其窒止(坎為陷)為心憂,是其懼。水(坎爲水)性內明,是求中也。」(《周易義海撮要》引,下同。)這是引物象說易;又如釋困初六爻辭「臀困於株木,入於幽谷」,說「以陰處下,臀之象也。坎於木為堅多心,株木象也。失位困極,故困於株。陰貭幽暗,水性趨下,無所睹見,故曰入於幽谷」。有些地方也涉及了易數,如釋復卦辭「七日來復」說:「臨九二爻體在兌…復卦初爻體震…兌在西方,月生於西,兌象得八,故曰八月。戒在遠也。震在東方,日生於東,震象得七,故曰七日。喜於近也。七、八主靜,故於《彖》、《象》言之。」他常據爻在卦中的相對位置,指實某爻為某物象。如釋困九五「劓刖」一語說:「上六鼻之象,六三足之象。」這是因為困的上體是兌,兌爲口,口上爲鼻。三四五爻互巽,巽為股,股下為足。這分明又重拾互體說《易》。他釋歸妹(雷澤)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說:「六三陰虛象筐,體兌為羊,不應於上,故無實與血也。」其中被宋代易學者津津樂道的像釋中孚(風澤)卦的全體「柔在內而剛包之,鳥卵孵實之象」,這樣解釋《易經》,在義理學尚處在發展階段,已顯露了它兼重象數的新聲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