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學之道,
學大之道!
作者:
胡瀚平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博士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研究領域:易經(繼台灣易學史後列入台灣易學人物志)、比較詩學、民間宗教、生命教育
代表著作:
胡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1994年3 月份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國科會獎勵研究論文
胡瀚平:《周易思想探微》 1998年2 月 商鼎文化出版社 國科會獎勵研究計畫論文
胡瀚平:<朱子《易》學的貢獻>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七期2013年3月
胡瀚平: <《周易》文化在台灣的傳播與應用>2010年安陽·羑里·周易文化國際論壇暨第一屆周易文化傳播與應用世界年會2010年10月22日,安陽。
胡瀚平:《比較詩學論文集》,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1月
胡瀚平:《生活易經》,山水天地出版社,2008年9月
胡瀚平:<生命教育的困境與突破>,2008「兩岸政經文教研討會」
大學,攸關一個人未來的職業生涯及社交生活,要進入一所研究型或教學型大學或者國際型頂尖大學就讀,先要瞭解自己的志向與抉擇標準。在投入面對挑戰的全球化社會,處在國際互動頻繁的世界,其學習經驗已不單單局限在埋首苦讀了。大學之道是準備上大學,或者是幫助孩子挑學校考慮的途徑。
然而人們在思索大學之道時最常浮現的是:排名、頂尖、卓越,或評鑑、選才、社團等類流行語,大學品質、聲譽與是否掌握先進研究資訊外,在我看,過度强調以上形式真沒必要,恐怕它模糊了些什麽,說穿了,恐怕是得其「小」而遺其「大」了。何為大?中文「人」頭頂上的一畫「天」為至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之一生不停的學,不停的蓄止,蓄養至大者是什麼?這才是我們探求的重點。《易經•大畜》卦的大義說到,君子觀象以大其蘊蓄,人之蘊蓄由學而大,在多聞聖賢之言與行,考迹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識而得之,以蓄成其德,這也就是大人之學。
我們帶著靈動好奇的眼來到世界,探索世界、反顧自身。總有一個「轉大人」的過程,而大學則是有別於小學、中學的階段。至於學習呢?隨著歲月的積累,人們逐漸發覺許多欲罷不能的欲求、欲說還休的封界,也有許多欲哭無淚的傷痛,我們無法一直佇留在天真無邪的時光,也不可能一直抗拒長大、拒絕學習。有一門專業的學問叫成癮心理學理論,實際應用在如何「戒癮」,同時也教你如何放下「過去」,放下執著。癮成病了,無論大人小孩都會碰到,在大學裡則較適合去教去學。「在大學裡」這就說到範圍了,照說沒有比大學更大的名了,大學再怎麽擴大,也不能全成了社會,研究所在大學,它也不叫大大學。多元不僅僅是說知識理論的多元,而是舉凡轉成大人後所應該學習的方法及管道的多元。這樣說也不準確,因爲學習的管道與方法不上大學也林林總總。因此,就大學學習的領域而言是大的,是「轉大人」該要學的。
大學之道儘管是多元的,在這個階段學習的知識可總括兩個領域:一是自然科學;以邏輯和數學方法來解釋世界的自然科學,它强調眼見爲實,擺在你面前的結果,不由得你不信。二是人文社會科學;人固然不能離開科學去看待人和社會,但如果我們誤將科學視爲真理,忘掉了科學理論的適用邊界和方法的局限性,反而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其實人間世複雜的變化過程,數學上並沒有有效的工具可供使用。像金融海嘯、汶川地震如此,政權興衰、個人的窮通壽殀復皆如此。簡單的套用科學方法去處理社會經濟現象,是不能解决所有問題的。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儀器的精度高,準確度也就高。這表明儀器的精度是一定準確度的前提。但是,儀器的精度並不能完全反映其準確度,例如一台電壓表,其內部的附加電阻變質,使其實際準確度下降了,但精度却不變,可見精度與準確度是有區別的。一味追求精細化管理與無節制的量化管理是科學泛濫的表現,這種管理往往導致負面影響無法帶來效益。不幸的是,生活中的大部分現象,有人的參與,事情通常就超越了它而進入了辯證思考,而學大之道是指我們要學習其他手段,而不要濫用數學邏輯這些方法。
寒假期間朋友邀我到城市科技大學演講,起初沒會意過來,以爲在香港或星馬,其實在關渡,原來的工專一改科學技術學院再改城市科技大學,一如親民工專一改技術學院再改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大學更名騖奇獵新追求時尚,科系也流行光鮮亮麗吃喝玩樂。像中央的「機械系」一向有名氣,敵不過黑手印象,吸引不起高中生的興趣。後來該系分3組,多一個時髦的「光機電組」,錄取分數立即上提40〜50分;清華在臺復校原有一個重要科系「核子工程系」,全球倡議非核家園,一度使其成爲該校墊底科系,改爲「系統工程系」便擺脫了冷門科系,改個名而已,其實內容沒什麽改變。變到後來,光看系名還真不懂學的是什麽?說真的諸君認爲「數媒系游戲組」到底是數學系?傳媒系?還是博弈系?所謂得其小而遺其大的情形是:想要渾渾噩噩跑去讀休閒,自以為有鬼點子就能讀設計,英文頂呱呱,國文像娃娃,就算當翻譯,一樣是廢碴。
這不只發生在台灣,在中國大陸2004年至今8年來,竟有300多所大學更名。本來「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就一個稱呼,與學問高下並無直接關係。其校名承載著內在底蘊與校園文化,頻頻更名,不是常道,著名大學,有史丹福、哈佛這樣的大學,也有加州理工、麻省理工這樣的學院,還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這樣的分校。不論是大學、學院,還是分校,這樣的校名並不妨礙它們世界一流大學的聲譽和地位。在台灣我們希冀的大學,得自宏觀的層次是,洞見未來在國家、社會乃至於區位、歷程中所應承擔的任務,再從微觀層次,清楚界定本身特色──正如企業追求「藍海策略」一般,提供優越的職業訓練與通識教育,使得地方性大學的學生,仍舊可以享有高品質的教育。
現今大學有些新樣了,訓導長改學務長主管學生事務;課外活動組掌學生社團,社團約可分爲人數最多的康樂性質社團,其次是近來有逐漸增溫的服務性社團,最後是自得其樂型的學術性社團,說它自得其樂是因為不在乎得到多少補助不在乎衝人數。我在大學開設「生命關懷與服務學習」(這個社團很夯,甚至紅到交換生嚇之不退,36小時服務學習中包括聽榮民伯伯說八年抗戰、勦匪、反攻…問到何以不退,他們說這個課在他們學校沒有,不選可惜。)簡介中提到:
「我們是很不一樣的社團。我們不只付出愛;也有一定的辨識力能逃離邪惡,也能對抗魔鬼。這是一個給出去的社團,但也是向邪惡和愚昧強烈說不的社團。我們很不一樣,我們不輕易付出,也不盲目給予,更不會助紂為虐,只希望在成長過程中給自己找到價值和尊榮。我們記錄的圖片和文字,哪怕是最卑微、最不足道的,都是青春歲月最無價、最榮耀的。因為在接受造物、父母、及社會國家的愛之餘,我們知道我仍有能力給出去,因此,請讓我愛而不受感戴;讓我愛而不受傷害;讓我盡力記而不讓人記。」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教」的重點在於激勵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喚醒學生沉睡的求知欲,鼓舞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成功的自信心。
理想的大學美麗猶詩、壯闊似海、莊嚴如鐘,在思想獨立、精神自由及脫去禁錮這些特徵表現上沒那麼偉大的,我們只能說它只是個不成殿的店;是所監獄;是一間小學。有人怪說,台灣大學太多,少子化太嚴重,嚴格說台灣這些年並沒有多太多大學。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