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模式的理論框架具有驚人的包容性,它不但適應東方哲學的基本原理,還適應各種世界系統分析方法的廣泛推測,這個推測暗中把"世界"看作一種耗散結構一一一種依靠進化的環境結構,這一結構能夠從環境中收取能(energy)並向環境釋放熵*(entropy)。[*注1:申農的"信息論"(information theory)稱信息能夠被壓縮成的最短長度,這個數是這段序列的熵,它正好量化了這段序列所包含的不可壓縮信息。]說明了變化的過程,論證了宇宙的多樣性,但這個多樣性不能與其統一性相分離,且每個要素之間都具有相互依賴、相互聯繫的互補性,也存在總的趨勢和周期,並且宇宙對微小的引起不安的事物的同化作用,導致了和諧的均衡狀態。這適應了量子物理、混沌理論、聖地亞哥學派對自創生(autopoiesis)與認知(cognition)的解釋以及最新活的系統理論(theory of living systems)*思想。[*注2:這專門術語是指把Humberto Maturana 和 Francisco Varela的自創生和認知的概念與 Ilya Prigogine的耗散结構的混沌理論合併在一起的複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