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即使修過文學概論這門課,聽過美感經驗的理論,但還是相當陌生。因此,老師善解人意地做了複習,說明美感需具備三種條件:一是永恆的快感(普遍性);其次是與美的事物產生關係;最後為無論如何滿足,也無法充分滿足的快感。另外,也針對意象做說明:形式就像一個框架,框住感覺;意象(ImageImagination)是透過形式包裝出來的「feeling」。對文章來說的話,文字就是其表達美感的形式,作者的情感就是「feeling」。在文字的運用上,老師藉由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后序〉來幫助觀念的釐清。「文有二道,辭令褒貶,發乎著述也;導移諷諭,發乎比興者也。」而前者「其要在于高壯廣厚,詞正而理備」,後者「其要在于,麗則清越,言暢而意美,謂宜于謠誦也。」

〈輞川閒居寄裴秀才迪〉該文章並非是在推證說理,而有些類似藉由歌唱等方式來抒發情感的寫作方式,較講求文學創作的技巧,偏向純文學。「麗則清越」是談文章的形式美,就是「form」、框架;「言暢而意美」可以說是「feeling」、情感。用這些來檢視這篇文章,作者透過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寫作手法,將陰陽對比、寒暖的關係表現的十分恰當,揀選字句也都符合當時的情境。在情感上呢?

老師提出一個觀點,是我以前未曾思索過的。王維的情感是痛苦?裴迪溫書的原因是為了想求取功名、應試科舉嗎?「斯之不遠,儻能從我游乎?」就文意上來看,春天的確接近了,但是否也意味著科舉的日子也近了,所以王維不敢邀請裴迪同遊。這句話也有暗示裴迪,不管對方有沒有考上科舉,都希望兩人的情誼永在,能一同出遊。但內心仍存有餘悸,王維接著又說:「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深怕對方早已被功名蒙蔽,兩人由是疏遠,身為好友的王維,只能以隱晦的方式來勸說,如果對方是天機清妙者,就不會在乎名位權勢,就可以和王維一起相游了。故此,王維的內心充滿苦痛。

將兩個時期的美感經驗放在一起,很明顯的,高中時期的我隱隱約約地攫住字句的結構、修辭手法等面向,這是形式美。而王維與裴迪真摯的友誼,是情感的部分。但較之大學所體認的,缺乏理論的、有系統性的理解文章,而對於作者深層的情感掘發依然不夠。結合理論來檢視這篇文章,也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比如說第二、三段景色的寒暖對比,與情感的冷淡與熱烈是否能相應照?除了痛苦之外,作者內心是否也有深沈的孤寂,希望有人來撫慰他呢?這樣說來,似乎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探討的,但不管怎麼說,都好像無法涵蓋作者欲呈現的意象,這就是「無論如何滿足,也無法充分滿足的快感」嗎?而作者內心的情感,是否也跟一般人一樣,是人類共通情感呢?這就是「永恆的快感」嗎?最後,作者選擇用文字來傳達情感,文字的使用,是一種形式美,情感不也「與美的事物產生關係」了嗎?那麼,這篇文章是否為一篇美文呢?

92級 陳雅紋)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