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比較詩學論文集序

 

    近三十年來,比較詩學(Comparative Poetics)才被正式提出及使用,但有關詩學和文學規律的討論,卻是由來已久的;相對於傳統的各民族文藝理論研究而言,比較詩學更關注於一種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學本質規律的探求,並在這種跨越中闡述不同文學理論各自所具有的特徵,它更能從不同國家(民族)不同文化體系的文學理論之間的比較研究。這是多年來學術研究上的一種跨度,個人一直相信比較詩學研究是對世界文化的發掘與整理,是為人類未來進一步走向相互理解和相互融合所做的持續努力,原因是:

(一)   不同的詩學體系因脫胎於不同的文化系統,總結的是不同民族的藝術規律和審美規範,所以才存在一些可溝通的共同之處,這也可顯現其間的差異之處。

(二)   朝著比較詩學的深入發展,人們將能夠從中探尋並提升人類共同的文學規律,透過異文化理論的相互闡發和相互印證,拓展人類視域,從而豐富的發展自身的文學理論。

(三)   只有把文學理論的研究置於更加廣闊的多元文化背景中,才能擴大參照的緯度,改變以往單一的思維模式,避免封閉的保守的象牙塔式研究。

正如此,本篇論文集,是個人多年浸淫在易學研究域中的另一方面的研究跨度;論文第一篇<比較詩學講義>:我們介紹了比較詩學在台灣的引入及沿革,並介紹這學門重要研究者,在中西共同理論的探討,建立某種跨文化普遍使用的批判架構所作的努力。第二篇<今古文詩無父感生說之異同─以〈生民〉〈玄鳥〉為例>:是從詩經無父感生說的神話材料中,找出一種改革詮釋的轉變軌跡,正視這些神話傳說為研究古史或比較詩學的珍貴材料。第三篇<詩無達詁>:基本上沿續過去個人「易無達占」研究的路線,試圖將詩學研究的共同課題,加以研究和整理,並拿第四篇的<老虎>一詩,第五篇的<Lord Randal>作為範例,加以印證。

第六篇<易學在西方>、第七篇<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周易學>、第八篇<歐陽修文學作品中的易經思想>、第九篇<宋易佛學關係考>是基於易學關於文藝審美觀念及規律的討論。

而第十篇<審美活動中理解、認識的特點之一─悟>、第十一篇<中西戲劇的比較研究>是關於詩學本質規律的探求和整理。第十二篇<華盛頓‧歐文《李伯大夢》與湯顯祖《邯鄲記》之比較研究>、第十三篇<布農族「日之數十」《左傳》「日有十時」與《靈樞經》「日行一舍」的幾點看法>,便是跨越論述不同論述的一種嘗試。

最後第十四篇<周易教育思想探微──從蒙卦看啟蒙教育>及第十五篇<多母語浸入式教學>是關於啟蒙教育及鄉土教學方面的論述。這裡收錄的篇章,只能說是朝著這個理想與胸懷所踏出的第一步,但願學術先進,大道方家,有以教我。

胡瀚平

20069月於彰師大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