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馮諼客孟嘗君》


 


【題解】


    選自《戰國策‧齊策》。全文敘述孟嘗君之門客馮諼為孟嘗君收買民心,並成就三窟以鞏固其政治地位的經過。不但凸顯馮諼謀慮之深遠,也反映出戰國時代策士縱橫捭闔,影響政局的情況


    因本文乃敘馮諼為主畫策的故事,重視記事甚於傳人,與專意記載某些人物事蹟的傳記文字仍有所不同,所以本文屬敘事體散文(不足納入傳記體散文)。


 


【作者】


    《戰國策》一書,所載多為戰國策士遊說王侯將相之事,非一時一地一人的作品。不僅是一部戰國時代各國歷史情況的重要實錄,而且也是一部對當時和後代有巨大影響的歷史散文傑作。


此書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劉向作了整理,認爲此書乃「戰國時,遊士輔所用之國,爲之策謀,宜爲《戰國策》」,於是將此書定名爲《戰國策》。


    《戰國策》文思開闊,寓意深刻,語言風格辯麗恣肆,後人稱讚它「文辭駸駸乎上薄六經﹐下絕來世」。


 


【課文】


馮諼客孟嘗1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2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3?」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4。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5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6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後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7於薛8者乎?」馮諼署9曰:「能。」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請而見之,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10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11而行,辭曰:「責收畢,以何市12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戰國策


 


 


    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13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長驅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云『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14子其民,因而賈利15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後朞年16,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諼曰:「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謂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赍17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18,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


 


    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19,立宗廟於薛20。」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注釋】


1孟嘗君-姓田,名文,是著名的戰國四君子之一,以養士著稱,門下有食客三千,分上客、中客、下客三等。


2屬-音ㄓㄨˇ,通「囑」,囑託。


3好─音ㄏㄠˋ,愛好,引申而有優點、長處之意。


4草具-粗劣的飲食。


5長鋏-鋏,音ㄐㄧㄚˊ,劍柄。長鋏,指長劍。


6「揭」其劍-高舉。


7收「責」-音ㄓㄞˋ,通「債」,欠人家的錢財。


8薛-孟嘗君封邑,在今山東棗莊薛城區。


9署-音ㄕㄨˋ,簽名。


10懧-音ㄋㄨㄛˋ,通「懦」,怯弱。


11券契-即契約。古時訂立契約,刻文字符號或圖案於竹、木版上,剖分兩半,債權人與債務人各持一半;收債時,取出合驗。故下文有「合券」之語。券,音ㄑㄩㄢˋ。


12市-買。


13矯命-假傳命令。矯,偽造、假託。


14拊愛-安撫愛護。拊,音ㄈㄨˇ,通「撫」,安撫。


15賈利-以商人的手段謀求利益。


16朞年-一週年。朞,音ㄐㄧ,通「期」。


17赍-音ㄐㄧ,通「齎」,贈送、給予。


18被於宗廟之祟-遭受祖宗降下的災禍。被,遭受。宗廟,此借指祖宗。祟,鬼神降下的災禍。


19祭器-宗廟祀神祭祖時所用的禮器。


20立宗廟於薛-在薛地建立宗廟。凡屬國家大事,國君均須祭告於宗廟,故宗廟所在是國家重地。


 


 


【段落大意】


第一段--記敘馮諼初寄食孟嘗君門下之情狀,自稱無能無好,卻一再要求提升待遇。


第二段--記敘馮諼自薦收責於薛,隱見其有才能。


第三段--記敘馮諼初試其才,矯命燒券,為孟嘗君市義。 


第四段--記敘馮諼使計讓梁欲禮聘孟嘗君,挾外力以自重,使孟嘗君復齊相位,馮諼之才華畢見。


第五段--記敘馮諼誡孟嘗君立宗廟於薛以厚植根基,使退有所據,馮諼之高才遠見全然烘托出來。


第六段--議論孟嘗君一生功業全得馮諼之助,對馮諼的才智給予肯定。


 


 


【篇章結構】


一、以敘事為主,以直接鋪敘之手法展開,因所敘為戰國策士為主籌謀之事,故文中亦兼議論。


二、全文可依馮諼求食、焚券、設窟三事分作三個段落,且依此分部而述,有抑揚與呼應之效。


三、首段兩大重點─1.用極力貶低馮諼之語句,以作為下文其所表現之高才睿智之反襯。


                 2.倚柱彈其劍,要求更好待遇,層層推進之描述,刻劃其人坦率個性。


四、第一窟(市義於薛)→第二窟(藉梁之力顯揚孟嘗)→第三窟(立宗廟)


五、採用懸疑的手法,先讓讀者逐步加深對馮諼的質疑,再逐層展現他的人品與才智。


六、情節起伏迭宕,波瀾層出,組織巧妙,極其富於戲劇性。語言簡潔流暢,結構靈巧而謹嚴,人物形象極為逼真。


 


【賞析】


    全文主要敘策士馮諼為孟嘗君「未雨綢繆」、「操危慮患」安排三窟之情況。本文敘事所以能夠引人入勝,即在採取先抑後揚筆法的同時,又運用層遞技巧,使變化的空間擴大,自然就增強了戲劇張力。


 


    馮諼客孟嘗君一文以擅長刻劃人物、凸顯人物的性格取勝。從文章首段,可大致分析出馮諼的個性:


  一,是個懂得創造機會的人:主動使人屬孟嘗君,表示願寄食於門下。答孟嘗君的問話時,通常欲為門客者,常自炫其才,但馮諼卻稱「無好也」、「無能也」,一副蠻不在乎的樣子。孟嘗君有食客三千,在眾人中,要嶄露頭角是得動點腦筋的。怕被孟嘗君遺忘,於是馮諼倚柱彈劍而歌,引人注意,並且利用孟嘗君能容的特點,擺出一副大異其他門客隨遇而安、苟且求全的情態,故意貪婪無厭,引起他人的嫌惡,間接使孟嘗君加深對他的印象。


  二,是個鍥而不捨、自信自是的人:因他的故作表態,其他門客以為他貪心不足而嫌惡他,他卻有「燕雀焉知鴻鵠之志」的自信,和「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他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要追求什麼。


  三,是個善於自我推銷的人:當孟嘗君吩咐門客為他備車馬後,他「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一副挾他人聲名權勢以傲人的姿態,目的何在?仍不外乎自我廣告,宣揚自己,為將來一有機會即能一鳴驚人蓄勢。


 


  在文章前頭,作者愈誇張馮諼的無能,則下文「反襯」的情趣愈濃,可輕而易舉地烘托出他才智的出眾和眼光遠人,可見作者安排情節之高妙技巧。


 


  從文章第二段起,可見另一種形象的馮諼崛起,開始放射他深謀遠慮的光芒。


馮諼自告奮勇地攬下到薛地收債的工作。作者用「能!」、「願之!」簡短有力的敘述,烘托出馮諼當機立斷,勇於接受挑戰的明快性格。他故意問孟嘗君:「責收畢,以何市而反?」是馮諼經長期的觀察,洞悉他的主人的不足,故有此問。


孟嘗君說出「視吾家所寡有者!」一語時,馮諼已盤算好要怎麼做,並毅然決然地付諸行動,果決的動作令人激賞。


 


  儘管孟嘗君起初對他市義的苦心毫不領情,但到孟嘗君失去相位,就國於薛之時,「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多麼感人的畫面!孟嘗君感慨地說:「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這番話,將馮諼先前所受的誤解一掃而空。也讓人讚嘆他的深謀遠慮。


 


    而馮諼自始至終忠心耿耿,在不得志時能堅忍,一旦機會來臨,又能大展其本領,一直保持冷靜清明的思考力,籌謀策劃。不但使孟嘗君重登相位,又為他鑿第三窟,立宗廟於薛,讓孟可以「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孟嘗君一生的成就可說全得力於馮諼。以一人之力而能如此,是他最令人讚佩之處。


 


 


【課後活動】


     「狡兔三窟」: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


 


世事多變,對你我而言,殘酷的現實是,很多已發生或即將發生的事我們別無選擇。 請思考一下,你是否為自己的人生想出多種可能了嗎?


                                                  (問題討論,略)


 


 


【課外補充】


 


《馮諼客孟嘗君》此文,頗受古文名家之愛賞。以下列出二則:


 


一、 林西仲《古文析義》曰:「此與《史記》所載不同。若論收債於薛一事,《史記》頗為近情;但此篇首尾敘事筆力,實一部《史記》藍本,不必較論其事之有無也。初把馮諼身分伎倆,說得一文不值,既得寄食他人門下,又歌長鋏數番,必欲盡人之權,竭人之忠,使人下可忍耐而後已,是豈人情也哉?然孟嘗君無不曲從者,所以收天下士心,於諼本無所覬也。收債自署,已怪其出人意外,即市義而歸,亦不解其用心深遠,所以不說。及罷相歸薛,親見老幼,方服其能;而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鑿,愈出愈奇。一以見孟嘗君之好士,施之於不報;一以見馮諼之負才,為之於不測也。與平原君之毛遂,恍惚相當,雖彼為存國,此為固籠,公私之間,不無軒輊;若較之雞鳴狗盜行徑,不猶愈乎?」


 


二、 吳楚材《古文觀止》云:「三番彈鋏,想見豪士一時淪落,胸中磈礧,勃不自禁。通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遂爾頓增氣色。」


 


【文章比較】


     以此文《馮諼客孟嘗君》與王安石《讀孟嘗君傳》作比較。


 


                    孟嘗君傳      王安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馮諼客孟嘗君》


出自戰國策‧齊策,作者不詳


敘述主線為馮諼的作為


肯定馮諼之功間接肯定孟嘗君能得士


孟嘗君其人→正面


《讀孟嘗君傳》


王安石所作


敘述主線為對孟嘗君作為的意見


認為孟嘗君取雞鳴狗盜之力,故


不能得士


孟嘗君其人→負面


94420055 沈筱菁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