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卦與升卦、晉卦看起來都有「進」之義,但是又有所不同,以下整理自老師的上課講義,並以表格方式呈現,以清眉目:
卦 | 風山漸(巽上艮下) | 地風升(坤上巽下) | 火地晉(離上坤下) |
卦辭 | 女歸吉,利貞。 | 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 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
《彖》辭 | 漸之進也,女歸吉也。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剛得中也。止而巽,動不窮也。 | 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征,吉」,志行也。 | 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
象辭 | 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 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 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
爻辭與小象 | 上九:鴻漸于阿,其羽可用為儀,吉。 九五:鴻漸於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 上六:冥升,利於不息之貞。 六五:貞吉,升階。 | 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 《象》曰:「維用伐邑」,道未光也。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 |
六爻逐釋 | 初六:是鴻雁在水崖下流之地,柔而不正的漸。 六二:是鴻雁在平穩的石上,柔而得中的漸。 六三:是鴻雁在平頂的大山上,剛而失守的漸。 九四:是鴻雁暫棲在桶木上,柔而守正的漸。 六五:是鴻雁在山陵上,高而得中,剛柔混合的漸。 上九:是鴻雁在山阿之中,有比翼不亂之姿,全始全終的漸。 | 上六:柔而歸正之升。 六五:柔而虛心之升。 六四:吉而無咎之升。 九三:喻升入無人之境,不知求師之升。 九二:剛而用柔之升。 初六:柔而順剛之升。 | 初六:是未進明,先求其明。 六二:是處於不明,不遽進明。 六三:是己身不明,順人之明。 九四:是剛而有私之明。 六五:是虛而招實之明。 上九:是剛而高亢之明。 |
三者在卦象部分有所重疊:漸卦是巽在上、升卦是巽在下,而升卦為坤在上、晉卦則是坤在下,自此先整理老師釋此二卦的部分做節錄,並以表格方式呈現如下:
卦名 | 坤卦(坤上坤下 坤為地) | 巽卦(巽上巽下 巽為風) | |
卦辭 | l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而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釋卦名之一: 土就是地,西周前期常有「下土」一詞,見於金文,到了東周末年以後,才改稱「下地」,如《尚書.金滕篇》所用,後代土與地兩字連用,土即是地,土地可以長養萬物,所以《說文》用聲訓釋土字:「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 「申」字本作 《說文》:「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 釋卦名之二: 為何不言地而言坤?因地之載物美惡不拒,十分柔順,而坤、順兩字古代雙聲,可以通假,《說卦》即曰「坤,順也」,言坤不言地之理,同於言乾不言天,在氣曰陰陽、在卦稱乾坤、在數為奇偶、在方曰上下,涵意多方,才不至於拘泥。 | l 小亨。利有悠往,利見大人。 巽卦由兩個經卦巽所構成,一陰伏於二陽之下,以柔道而行剛道,以剛道而壓制柔道,不急不緩,漸次而進,內順而外順,下順而上順,由近而達遠,一如風般越吹越遠,漸吹漸高,終無所不至,故曰「利有悠往」。 柔巽便能耐久、漸進則能深入,柔巽漸進,愈久愈力,終必至於深造自得,然柔必依剛、剛必制柔,故曰「小亨」。 然巽雖是亨道,但必上下、終始、順逆、內外皆能巽,唯有中正大人能行之,故又曰「利見大人」。 | |
六爻 | 六爻逐釋 | ||
初六:此順道需謹於始。 六二:此柔順中正,自能大其業。 六三:此順於人,不失於己,能全始全終。 六四:此內外一空,故無咎而亦無譽。 六五:此美德在內,自著於外,為順道之吉。 上六:自尊自大,以柔為剛,不能順人,欲人順己,不得不戰。 | 初六:進退,是柔而借剛的巽。 九二:巽在床下,是剛而能柔的巽。 九三:頻巽,是剛而不能柔之巽。 六四:悔亡,是柔而能借剛之巽。 九五:无初有終,是剛柔兩用中正之巽。 上九:貞凶,是柔過於剛之巽。 | ||
六爻時位變化吉凶 | |||
用順之道,在初爻時應防微杜漸,不使惡念萌生。六二應中正光明,依理而行,發揚光大,必能有成。六三要達到含章可貞之境界,需功成名遂時身退,不自主,不自先。六四需謹慎嚴密,預防禍害,避免過錯,顯仁藏智,深藏不露,以養大德。六五中正和平,上和下順,美德在內,自著於外,成己化人。上六則陰陽相爭,破壞損傷,已至極點,必生變化。所以用順之道,需慎之於始,永于貞,方不至於敗於終。 | 柔而能借中正之剛以立其志於初之初六必能入道;中正剛柔並用之九二謙虛必能得吉;不知用柔自信太過之九三必自得悔吝;柔而順於上下之剛,剛柔兼用不失其位之六四必獲全功;真識得陽剛氣質,先下而用柔後用剛之九五必能有終;上九卑巽太過,猶無資斧不能斷決,必得而復失、前功俱廢,雖自守貞也凶。 | ||
三者因為坤與巽的位置不同,作用也就不同。
另一方面,三者字義雖然都含有「進」義,但又有所區別,從象辭與爻辭也可以略窺一二:
1.晉卦: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晉者,進、前往,又有升之義。「晉」與「進」雖同音,但意思並不相同,晉字更寓有太陽光明與上昇之意。
2.升卦: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升字則有由下而上、登之義,或作量詞用。象辭解升卦則以植物來說,植物生長有一定的規律,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一曝十寒。從發芽、生根到開花結果,要循序漸進,苗而不秀、秀而不實都是未完成的狀態。因此象辭說「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便是這個道理。
3.漸卦: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漸字從水旁,老師在上課的講義中有清楚的論述。不管漸字讀做一聲或四聲,其濡染、浸漬之義都相當明顯,因此此卦之進,也是循序漸進之義。觀其卦辭曰:「女歸吉,利貞。」象辭:「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爻辭則是以鴻鳥漸於干、磐、陸、木、陵、阿,說明此卦是以嫁女之道之有次有第,來說明修道者漸修之功。老師在上課講義提到了古代婚嫁的「六禮」,因為去年上「詩經研究」專題,我剛好負責婚姻詩部分的「六禮儀禮」的部分,現在重新整理過與大家分享。
古代兩姓通婚的起點,便是「媒」。無論古今,即使兩人是自由戀愛,要成婚也得憑媒說合。而婚禮從籌備到完成的過程如何呢?在《儀禮‧士昏禮》與《禮記‧昏義》中,對於貴族婚禮舉行的方式都有詳細記載。《儀禮‧士昏禮》中記載須經「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項儀式,才算是完成婚姻這項人生大事,一般簡稱為「六禮」,「說媒」便是六禮的第一項「納采」的俗稱。雖說「禮不下庶民」,然而俗先於禮,禮本於俗,禮的制訂通常包含一定程度的風俗習慣在其中,禮與俗二者,既無法也不必斷然進行切割。從《詩經》作品,可以得知即使是當時的平民百姓,都相當重視這「媒妁之言」,還有許多詩句是在反映當時婚嫁的禮俗,包含「六禮」儀節在內,可見上至貴族、下至平民,「六禮」都是周人普遍採行的婚姻制度。茲簡介六禮於下:
(一)納采
為婚禮的第一步,是雙方議婚階段,後人或稱為「合婚」、「說媒」。《儀禮‧士昏禮》曰:「昏禮,下達納采,用鴈。主人……,賓……」,這裡的「主人」指女方父親,而「賓」指媒人。在六禮儀禮中,除了納徵以外,包含納采在內的其他五禮,都是以鴈為贄(禮物),也就是所謂的「委禽」(古代婚禮用雁作為訂婚的聘禮,故稱下聘為「委禽」)。漢班固《白虎通》說明了用鴈為贄的原因在於:「用鴈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婚禮贄不用死雉,故用雁也。……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皆用鴈。」古代求婚、擇定婚期之禮儀須於旭日始升時舉行。班固《白虎通》記載納采辭曰:「『吾子有惠,貺貺〈ㄎㄨㄤˋ贈,賜:厚~〉。室某,某有先人之禮,使某也請納采。』對曰:『某之子惷愚,又不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辭。』」
(二)問名
納采儀式之後緊接著便是「問名」的儀式,兩者同日進行。「納采」儀式結束後,使者退而復返,向主人問女兒之生辰八字,也是以雁為禮。《儀禮‧士昏禮》:「賓執鴈,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如初禮。」鄭玄注曰:「問名者,將歸卜吉凶。」學者指出,宋代習俗有憑媒以「草帖子」通於男家,用而問卜,近世之憑媒請庚及探問,仍有問名之遺意;也俗稱為「小定」、「大定」或「換龍鳳帖」,相當於近代之「訂婚」。
(三)納吉
男方取得女方生辰八字後,便至宗廟問卜於祖先,得吉兆後備禮告知女方,便是納吉。《儀禮‧士昏禮》:「納吉用鴈,如納采禮。」鄭玄注曰:「歸卜於廟,得吉兆復使使者往告,昬姻之事於是定。」近世所謂「傳庚」、「定親」、「換帖」皆屬納吉範圍,即今之「小聘」。
(四)納徵
《儀禮‧士昏禮》:「納徵,玄纁、束帛、儷皮,如納吉禮。」鄭玄注曰:「徵,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婚禮,用玄纁者,象陰陽備也。束帛,十端也。周禮曰: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
(五)請期
請期是指男方擇定迎娶吉日後照會女家,鄭玄以為〈匏有苦葉〉的「歸妻」,是「使之來歸於己,謂請期也。」《儀禮‧士昏禮》:「請期用鴈,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徵禮。」鄭玄注曰:「主人辭者,陽倡陰和,期日宜由夫家來也。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辭,即告之。」名為「請期」,實為「告期」,雖然男方先卜定吉期,但為表示對女方的尊重,還是請媒人(使者)至女家「請期」,經過女方主人一再表明堅持聽從男方的意見之後,媒人才告知男家預定的吉期,所以言「請」者,實為謙敬之辭也。請期後來演變成「催妝」,也就是佳期將近之際,男方派人通知女方及早為新娘置妝,以便親迎成婚;女方接到催妝通知後,就要將嫁妝送到男方家「鋪房」,一一佈置停妥,等待成立家室。
(六)親迎
結婚這天,由新郎奉父母之命前往女家迎娶新娘,便是親迎。在《儀禮‧士昏禮》、《禮記‧昏義》與《白虎通》之中,對於親迎之禮都有詳細記載,《儀禮‧士昏禮》:「期初昏。……主人爵弁,纁裳緇袘,從者畢玄端,乘墨車,從車二乘,執燭前馬。」可知周人的婚禮於黃昏甚至是夜裡舉行的,一般認為是掠奪婚的遺留,因此,男方前往親迎的隊伍,都是以黑色為基調,與昏夜相稱,因此需點燭火前導,都與今日婚禮大異其趣。又,《禮記‧昏義》云:「父親醮子,而命之迎,男先於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于門外。壻執鴈入,揖讓升堂,再拜奠鴈,蓋親受之於父母也。降,出御婦車,而壻授綏,御輪三周。」至此,新娘來到男家,完成親迎之禮。阮昌銳以新婦入宅為親迎禮結束,是婚前禮告一段落。而男方至女家親迎新娘,表示男求愛於女,取其男女相親之意。《白虎通》有云:「必親迎受綏者何,以陽下陰也,欲得其歡心,示親之心也,必親迎。」由此可知親迎的重要性,而且這個禮俗迄今也一直被保留下來。
◎「六禮」部分之參考資料(依原成書年代排列,文中未依論文格式引用)
周禮今註今譯 林尹註譯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儀禮(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王雲五主持縮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5年禮記今註今譯 王夢鷗註譯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4年
白虎通 (漢)班固著 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 1994年
中國婚姻習俗之研究 阮昌銳著 臺北 臺灣省立博物館 1989年
從《詩經》看周人的婚姻禮俗 周玉珠著 雲林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 第1期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