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多語言互通論運用於台灣語言復振情境


 


 


Huang, Tung-Chiou黃東秋/ Native Name: Akiyo Pahalaan


多語言互通論是Steven G. Kellman (2000) David Schwarzer et al. (2006)所建構的,他們認為教第二種語言可作為能聽說及能讀寫其他語言的最佳橋樑。因此相較於多語言理論,多語言互通論強調的是互動與互通之過程,而不是結果。在許多國家的學校裏有個共有特徵,就是教室裡的孩子來自於兩個或三個、四個或更多不同語言社區。當多語言字彙在彼此相互學習的步驟過程中,促成了族群語言社區與學生去表達他們所擁有的知識,學校才真正地訓練學生,在一個標榜著快速變遷的文化與技術的全球社區中不斷成長與茁壯。多語言互通論是過程,而行動研究就是它實踐的方法。因而學校既然依存在現實的社會中,它就應該反映所屬的社會應有的現象,如何讓所有在學校接受語言教育的學子們,走出校門即可運用於溝通來適應生活、創造生活。本研究企圖探究多語言互通論述之社會語言學的兩個介面:一、在教室或實際與部落耆老互動中如何讓不同文化背景學生們彼此珍視彼此的語言;二、在協同互助的多語言教室中的學生們如何轉介自己的各種英、漢的語音知識去學習各族群語言。換而言之,本研究主要檢視來自於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的同一社區學生,在參與多語言教室的學與教的歷程中習得珍視社區所有被使用的語言。研究結果指出在彼此熱烈互動的教室裡最能讓學習者彼此增能,並促進高度的學習興趣與營造熱烈參與學習的意願。


 


關鍵詞:多語言互通論、多語言理論多語言教室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