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無論前《赤壁賦》,皆以《渙》之象貫串其間。《渙》者,由《否》而來,與東坡生平相應,此時黃州之貶正承其烏臺之難後,而東坡終能如水如恁境而無傷,依道而心安,亦是往《泰》邁去。又若分兩賦而析之,則前《赤壁賦》以《渙》為主;《赤壁賦》則有覆有變,《漸》、《節》與《中孚》等易象運作其間,顯示東坡取象之機變。由此觀之,兩賦各有其妙,然歷來學者多未能確指,今藉易象比附之,希冀或可有所突破,不揣牽強附會,如能新人耳目則亦足矣。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