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高收益企業
作者:稻盛和夫
出版:天下雜誌出版
出版日期: 2009/05/25
| 企業的目的是什麼,公司存在的意義為何? 一般經歷創業成功的大企業家,很少會充當其他企業的顧問,在寫回憶錄時,也只是將光鮮亮麗的一面呈現出來,然後對於成功的經驗做一總結。通常類似的成功的經驗,只能應用在該成功的企業的時空環境,不能放諸四海皆準,這本書卻是例外,稻盛和夫將他畢生的經驗和其他企業面臨的問題相結合,提出他的看法,指點其他企業迷津,這是非常少見的做法。 一般成功的企業家很少會擔任其他企業的顧問,但在稻盛和夫所舉辦的私塾「盛和墊」中,他充當顧問的角色,以明確的語氣回答企業如何面臨的重要抉擇,在一問一答中間,可以看到稻盛和夫回憶過去的經營經驗,歸納成經營法則,再用於回答現有的企業問題。 日本當代傑出的企業家-京都陶瓷(Kyocera〉與第二電電(KDDI〉的創辦人稻 盛和夫 先生,則藉著此書,將他在「盛和塾」中指導年輕企業經營者的過程,真實紀錄記錄下來。整本書的問答中,可以看出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活用他的經營哲學解決其他企業的問題,這和其他書籍最大的不同處在於不打高空,完全以問題出發,依據他的經營經驗,提出解決方案。由於稻盛和夫身經百戰,經驗豐富,而且思考深刻,具有CEO的高度,通常一針見血,直指問題核心,所有的問題都能有條不紊地從京瓷的經驗找出解決之道 …… 內容導讀 到京都看稻 盛和夫 先生 2009年3月下旬的京都,時雨、時晴、時冷,還看不到整片的櫻花林。偶爾在京都的主要河流,靠近四條通的鴨川邊,瞧見一、兩棵櫻花樹有早開的櫻花探頭。 在最熱鬧的四條通與烏丸通交叉口的稻盛基金會大樓裡,有日本「經營之聖」之稱的稻盛首次接受來自台灣媒體的獨家專訪。走出電梯,和稻盛一樣的謙虛、樸實,以白色為基調的大樓牆上,最醒目的是毛筆字寫的「敬天愛人」,是稻盛創辦的京都陶瓷的社訓。 從 1959年4月1日 創設至今,京都陶瓷一直是高收益、高度保有盈餘在企業內部的高資金力企業。2008年3月(日本會計年度是每年 4月1日 到 3月31日)為止,京瓷營收已經破一兆二千九百零四億多日圓。今年仍應有盈餘。 1984年,稻盛利用不景氣時,所研發創設的第二大企業是KDDI(日本綜合通信公司,旗下au手機通路連鎖店,市佔率居日本第二〉,2008年3月營收達三兆五千九百六十二億多日圓,每股配一萬五千日圓。 繼松下幸之助被譽為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被譽為日本「經營之聖」,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他曾創出京瓷和KDDI兩家名列世界五百強的大企業,而是他是在日本企業家中,最能夠展現大愛思想的企業哲學家。 京都賞--第二個諾貝爾獎 回餽社會要趁年輕。1984年,稻盛五十二歲時,也就是成立京瓷的第二十五年,他捐出個人財富六百多億日圓,成立稻盛財團(即基金會),設置了「京都賞」。 稻盛和夫一直以「為了人類,為了世界,做出身為一個人所能做出的最高的行為」自許,因此他捐設「京都賞」頒獎給對人類科學發展、文明的發展、精神深化、提高有顯著貢獻的人。受獎的人必須是謙虛、比人付出一倍以上的努力、努力鑽研。 稻盛相信人類的科學發展與精神深化必須平衡發展。他希望京都大獎對這兩方面都有卓越貢獻。京都獎可以說是第二個諾貝爾獎,每年分三個領域-尖端技術、基礎科學、思想和藝術,對世界有傑出貢獻者各選出一位獲獎,獎金五千萬日圓。歷年來的獲獎者包括蝴蝶效應的發現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者愛德華洛倫茲、環境保育人士珍古德、哈伯馬斯 Habermas、社會學大師杭士基Chomsky,導演黑澤明、建築師安藤忠雄、液晶顯示器發明人喬治海爾邁耶等。 稻盛也提供獎學金給中國大西部的貧困學生,條件是貧困、在西部上學、日後留在西部工作。回饋社會的心,也起因自稻盛年輕時曾獲得日本一所大學教授所捐助的發明獎學金,讓他很受激勵與鼓舞。五十二歲那一年,他有能力時,他就去做了。 在設立京都獎的前一年1983年,稻盛和夫設立了盛和塾,總共有五千多名以日本為主的企業家學員成為盛和塾的會員。參加的學員來自各行各業,會員每年固定繳交六萬到十二萬日圓年費,可以定期收到盛和塾的刊物及參加研討講課。每年七、八月,定期參加盛和塾大會,親自跟稻盛當面請教經營的難題。 稻盛認為,現在要獨力存活於這個社會是非常辛苦的,即便是中小零售業的經營者,由於他們所努力維繫的是全體公司員工及其家屬的生活,稻盛認為這非常了不起。他讓盛和塾做為這些身負重責大任的經營者能夠彼此推心置腹、互吐煩惱、相互勉勵,進而鑽研精進之道的場所,也不斷地拓展活動範圍。 盛和塾創立二十多年來,在全日本共有五十三個據點,甚至還擴展到美國、巴西和中國等海外國家。稻盛在盛和塾中,除了講授基本的經營哲學外,同時進行名為「經營問答」的經營指導。所謂的「經營問答」是會在課堂上請學員毫不隱晦,赤裸裸地把他們在經營上直接面對的問題發表出來,然後針對這些問題,他會認真思考,並傾注全力提供建議。 要把人生的原石磨成人格者 雖然稻盛和夫當今有這麼順遂的創業成果,但他曾經有過很困苦的青少歲月。然而也正因為他曾用正面思考的方式與行動,克服在年少時就嚐過挫折的苦,使他深深相信「人一生下來時,就如同一塊原石,一定要經過後天的磨練,才能磨出如同寶石的光輝般,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格者」。 而能否不斷試煉、磨練自己成為人格者,就是人會成功或失敗的分歧點。 稻盛最佩服跟他一樣是九州鹿兒島同鄉的西鄉隆盛。小時候的西鄉隆盛並不起眼,人生也經歷過曾跟著親友多重的試煉,譬如他小時候曾跟著親友 投入鹿兒島的錦江灣、卻又自行甦醒的經驗;之後,還曾有被放逐到外島的經驗、住在滲水、滲風的小島牢獄之中。 在悲慘的逆境當中,西鄉隆盛仍然精讀東洋古典群籍,對於不斷提升自己的事並不曾懈怠過。西鄉熬得過苦難、把苦勞當糧食、努力地磨練人格、也獲得眾望,終於成為明治維新的功臣之一。 稻盛青少歲月也承受了許多挫折的試煉:包括戰爭、疾病、親人死亡、無法考上九州鹿兒島第一志願的高中(兩次考鹿兒島一中沒考上)、與第一志願的大學(大阪大學)。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家中窮到要稻盛放學後騎腳踏車去推銷紙袋,幫助父母做紙袋生意謀生。 稻盛小時候家中十分貧窮,沒有一本書。一次去同學家裡玩,看到同學家書架上擺滿了文學全集,十分羨慕。回家問父親,「為什麼我們家沒有書?」父親說,「書能當飯吃嗎?」當時的稻盛還無法體會父親話中的心酸。 試煉往往帶來轉機。十三歲得肺結核臥病在床時,鄰居送他一本有關心態的書,對他的人生觀起了關鍵的打樁。書中的一段話是:「我們的心是一種磁石,如果負面思考,它會將我們周圍的刀槍、病魔、失業,以及各種災難吸引過來。也就是心病,才會生病。」 1955年,稻盛和夫自鹿兒島大學應用化學系畢業,那一年日本經濟正處於人浮於世、經濟嚴重不景氣。他花了很多時間才得以到京都老企業松風工業上班。上班後才發現那是家資不抵債、處於銀行托管的公司,員工宿舍更是破舊不堪,似乎隨時會倒塌。包括他在內、被錄取的五名大學生,後來只有他一個人留在松風工業。 遇到挫折,下決心轉變心念 從十三歲起的生病到二十三歲的初入職場的嚴重挫折,稻盛和夫下決心轉變心態,全心投入工作,使自己的心成為一個可以吸收正面力量的磁場。 結果真的出現轉機。 人心要以大義來溝通 創業初期,稻盛連續好幾個晚上睡不好,終於想通「人心」是最重要的。要結合人心,必須把公司的經營哲學、做人的哲學、做事的道理,都一一釐清。 京瓷成立至今已經五十年,稻盛一直信守承諾。京瓷現任員工指出,京瓷每個人都是正社員,沒有臨時約聘人員,即是歷經去年全球金融風暴,京瓷也沒有裁員過。每一個京瓷人都可以在京瓷工作到六十歲退休。 「每個社員都是公司的寶,都是公司的財產,」他記得稻盛曾這麼說。 天指的是道理,守住道理就是敬天-譬如要光明正大、公正、公平、正義、努力、勇氣、博愛、謙虛、誠實等。愛人,指的是所有的人都是同胞,要以仁心愛人。 稻盛認為,京瓷雖以高成長、高收益體質、高技術開發力為外人所稱道,但是他認為京瓷最強的是京瓷創立期開始的價值觀共識,員工的心緊緊相連、相通。社員都變成公司的伙伴,以此做為企業經營的基盤,每一個個人都能發揮他潛力以上的成果,發揮集團的效果。 徹底的顧客導向 無論研究、製造、販賣等方面,京瓷徹底做到顧客導向。很高興、很喜悅地接受顧客的要求。 展開新事業要果敢挑戰 京瓷也很喜歡展開新事業,目前總共有一百八十九家子公司。稻盛指出,挑戰新事業的姿勢要先鞏固好。譬如要優先考量的資金力、行銷力、技術力,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充分的條件必須是果敢挑戰的姿勢。 熱情、正面想法比能力還重要 稻盛一直信奉的成功方程式是:人生.工作的結果=想法×熱情×能力。 稻盛和夫說人生避不開逆境,有逆境才有順境,才有幸運,而且只有在逆境中抓住機會,才會出現順境,不幸才能轉變為幸運。稻盛說他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上蒼對他的考驗。他一向相信「現場有神靈」,「答案永遠在現場」。 成功之後,對一個人又是另外一種試煉。稻盛和夫也說,一個人成功之後,開始為他的地位驕傲、名聲陶醉、財產沈溺、怠墮努力?還是以成功為糧食,追求讓自己更氣宇軒昂的目標、更加謙虛地努力?兩種態度與行為的結果,會使得他日後的人生有天與地的差別。 也正因為一直強調、不斷提升自己心理境界,稻盛和夫氣質看來十分潔淨、高雅。無論是在京都鬧區的基金會,或郊區的總部大樓,京都大學裡所捐助的教研大樓,也都展現一致的素樸、典雅而大方開朗的品味。 心量多大,人生境界就有多高 走出京都大學的稻盛所捐建的大樓的一角--京都賞圖書館,眼前清淨的藍天,似乎述說著那個九州鹿兒島、一個人來到京都,面對著困境重重的周遭,逆轉思考,奮力向前,志願有多大、品格有多高、愛心有多大,他的空間就有多大了。 稻盛和夫做到了,以半個世紀之長,憑的就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哲學與價值觀。這條路耐人追尋 ……More…… 作者簡介 稻盛和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