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龍,姓公孫名龍(西元前約325~250年),戰國時期(趙國末期),名家的代表人物,以“白馬非馬”論聞名當世。公孫龍在比較開明的貴族公子趙國平原君作客卿〈前後長達二十三年。說他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也不為過〉的時候,遇見了孔子的第六代後人孔穿。
孔穿對公孫龍子說:“我仰慕公孫先生已經很久了,想成為您的弟子。但是不能接受先生有關‘白馬非馬’的論述。希望先生放棄‘白馬非馬’論,如果能這樣,我就請求成為您的弟子。”
公孫龍子說:“孔先生的話有悖常理啊!我之所以成名,就是因為這‘白馬非馬’論。你要我捨棄這個論述,那我還有什麼可以教你的呢?
“另外,想要拜一個人為師,是因為那個人的智慧超過自己。你說要我捨棄‘白馬非馬’論,是先教育我再求教於我。先教育我再求教於我,(這樣到底誰是老師,誰是學生,)不是有悖常理嗎?”
以上這段故事記載于《公孫龍子·跡府》,這一篇相當於《公孫龍子》的序。應該是後人追述的,而且撰文者對公孫龍有些不以為然,也無法理解。但是這樣一個故事還是很生動的被記述下來了,這要歸功於《跡府》的作者。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的很多老師,論綜合素質,都不如孔子。但孔子並沒有說:“你們這樣那樣,把自己提升一下,等你們符合標準了,我再來拜你為師。”孔子沒有這麼說,也沒這麼做。“聖人無常師”,孔子拜師襄、老子、萇弘等人為師,只要他們確實有比自己高明的地方,就虛心向他們請教。學習的過程中,也沒要求老師按照自己的要求如何如何。因為孔子是“學道”,不是“學我”。
公孫龍子不但善辯,還咄咄逼人。孔穿聽完公孫龍子的話,一定很不爽。公孫龍子說:“實際上,你的老祖宗孔夫子就是主張‘白馬非馬’的。但是,楚王出獵,丟了一張弓。手下人說要找回來。楚王說:‘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孔夫子聽後說:楚王已經很仁德了,但還不夠,如果說成‘人失弓,人得之,何必楚’,那就大大地了不起了。你看,孔夫子是把‘楚人’和‘人’區分開來;我呢,是把‘白馬’和‘馬’區分開來,又有什麼區別呢。”
公孫龍子其實也並沒有破綻,只是孔穿差得逺了,人家都把你祖宗六代給搬出來啦還不反擊啊,穿可以這樣回答:「公孫您的師父墨子還在的話,就不會同意剛剛的意見,公孫龍子這麼好辯又很囉嗦,一定會追究到底,他不會善罷甘休的,孔穿只要回答「失弓,得之,何必楚、人」,那就不僅大大地了不起,公孫龍子一定馬上收他為指導學生,要不學他老祖宗孔子馬上跪到拜他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