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士爺[1]嘉義縣境內的縣定古蹟之一,位於民雄鄉中樂村的市集核心地帶,不僅是民雄鄉內重要的信仰中心,也是全台灣以大士爺為主要供奉神祇的廟宇。大士爺祭典更是南台灣重要的普渡祭典之一,與「基隆中元祭典」、「新竹新埔義民爺祭典」、「屏東恆春搶孤」、「宜蘭頭城搶孤」,並列為台灣鬼月祭典盛事。今日所見為期三天的祭典起源於早期打貓街農曆七月份的三朝清醮傳統[2],分別為「頂街大士爺普」、「下街大士爺普」及「下街囝仔普」三個街區的亡魂普渡活動:頂街普為農曆七月一日起,誦經三天超渡亡魂的儀式;而下街普指的是農曆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的祭典法會;最後是於農曆七月二十九日舉行的小普儀式。之後在響應政府節約與環保的政策之下[3],統一在農曆七月二十一日至七月二十三日舉行大士爺祭典,祭典主要是以現今民雄市區的東榮、西安、中樂三村為範圍。大士爺祭典堪稱為嘉義一帶,最具有歷史文化傳統的宗教盛事。


    大士爺又稱為大士爺伯、大士爺公,中元普渡時民間亦將祂視為「普渡公」。


然而對民雄人而言,二者之間的神權、神性並不盡相同。民雄大士爺以坐姿手持令旗,有號令眾鬼的鬼王象徵,與一般普渡公以站姿手持書有慶讚中元普渡旗不同,民雄大士爺則多了一份威嚴與統御的神性。近代學者稱大士爺信仰為觀音變態信仰,應現何身得渡者即現何身就渡[4],民雄地區的大士爺由中元普渡管理眾鬼秩序的普渡公,轉變為庇佑鄉民,功能性取向的觀世音菩薩化身信仰,呈現出民雄地區具有獨特性的宗教信仰。而以民雄市街為核心的大士爺普渡祭典,可追溯自清乾隆年間,打貓街上的四個「大士爺神明會」,從早期「有祭無廟」的大士爺信仰,到今日成為國家三級古蹟的民雄大士爺廟,其信仰形成原因與廟宇歷史發展的雙重連帶關係之下完整提供了一個信仰文化演變的歷程,更把先民來台開墾時與惡劣環境對抗的情形,一一呈現出來。

本文將就大士爺神祇溯源為始,再以民雄大士爺信仰緣由與其廟宇興建歷程作一系統上的耙梳,而後透過文獻記載與祭典儀式的意義探討,分析大士爺信仰與大士爺祭祀圈更深一層的關係。最後綜合以上論述,試圖的勾勒出民雄大士爺信仰的宗教及地域獨特性。






*彰師大台文所碩士班一年級


1 大士爺廟址為嘉義縣民雄鄉中樂村中樂路81號。



[2]醮期乃指建醮的天數。一般而言,都以一朝醮、二朝醮、三朝醮、五朝醮、七朝醮以至於四


十九朝醮區分。一朝乃指一天,三朝也就是為期三天的醮典。



[3]民雄大士爺廟三朝清醮的傳統自清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開始舉辦,自一九五二年起,政府提倡「節約拜拜」乃將普渡日期統一訂在七月十五日,以杜絕輪番飲宴的奢靡風氣。而後三朝清醮改採「三合一」的祭制,合併於農曆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舉行。



[4]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台北:大乘文化,1978),頁231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