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托夢(備課)
自古以來,人們便把夢兆看作是啟示事物吉凶禍福的重要方式之一。
《禮記•文王世子》記有周武王夢見天帝為他増壽的記載:「文王謂武王曰:『汝何夢矣?』武王對曰『夢帝與我九齡。』」又《論語•述而》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禮記•檀弓上》記孔子將死,曰:「予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予殆將死也。」這些都可證明連孔子也重視夢兆。
帛書《繆和》記繆和問〈豐〉卦,孔子解〈豐〉卦九四爻「遇其夷主」說:「遇者,見也。見夷主者,亓始夢兆而亟見之者也。」這一段是講憑夢兆而應驗吉凶如〈豐〉卦九四之例,這當然很好,所以爻辭才會說「吉」,象辭也說是「吉行」。
但《易》還有一種是未經夢兆啟示,而已先知事物吉凶如〈屯〉卦九五爻者。帛書《謬和》篇載:「呂昌問先生曰:《易》屯之九五曰:『屯亓(其)膏,小貞吉,大貞凶。』將何胃(謂)也?夫《易》,上聖之治也,古君子處尊思卑,處貴思賤,處富思貧,處樂思勞。君子能思此四者,是以長又亓利而名與天地俱。今《易》曰『屯亓(其)膏,此言自閏者也。夫處上位厚自利而不自血下,小之猶可,大之必凶。且夫君國又人而厚僉,致正以自封也,而不顧亓人,此余也。夫能見亓將囗囗囗囗,未失君人之道也。亓小之吉,不亦宜乎?物未夢頫而先知之者,聖人之志也,三代所以治亓國也。故《易》曰:『屯亓(其)膏,小貞吉,大貞凶。』此之胃(謂)也。」
這段文字引起我們注意與重視的是:有些事,
不必憑夢兆啟示,已先知事物吉凶而應驗吉凶,一如象傳稱為「吉行」,這一種聖人之志者才有的修養境界。孔子以此精神境界解孔子藉〈屯〉卦九五爻闡發了《易》乃「上聖之治」的義理。「古君子處尊思卑,處貴思賤,處富思貧,處樂思勞。君子能思此四者,是以長又亓(有其)利而名與天地俱。」這正是孔子對《易》的這種定位,才使《易》在漢武帝獨尊儒術後,由秦時的「卜筮之書」而躋身於「五經之首」、「大道之源」。接著這一爻,孔子又闡發了古之君子如何四處「四思」(處尊思卑,處貴思賤,處富思貧,處樂思勞)而使自己得到「長又亓(有其)利」且其名可「與天地俱」的處世保盛之術。故,屯其膏的要旨在此被發揮成為「自閏(潤)」的義理。這是個極具人生哲理的「自潤」之說。「夫處上位厚自利而不知血(恤)下,小之猶可,大之必凶」,這種對身處上位厚自利而不知恤下的批評,在《象傳》中也得到體現:「屯其膏,施未光也。」王弼對這爻的注釋:「處屯難之時,居尊位之上,不能恢弘博施,無物不與,拯濟微滯,亨於群小,而繫應在二(爻),屯難其膏,非能光其施者也。同志同好,不容他間,小貞之吉,大貞之凶。」我們對比一下帛書與王弼對這一爻的注解,,應是有所傳承的(估計是西漢今文家的《易》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