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平地」,前揭學者四種譯文皆翻譯成「平地上倒土」以「平地」為偏正詞組(word group consisting of a modifier and the word it modifies前為修飾語,後一部分為中心語前一部份修飾或限制後一部分實則不然。「平地」與「為山」相對為文,二者皆為動賓片語(verb-object word group 前一部分叫述語,表示動作或行為,後一部分叫賓語、是動作行為涉及的物件)


 


    亦有《論語》譯注以「平地」為動賓片語者,譯「平地」為「用土平地」,《論語新校釋》譯「平地」為「用土填地」。按「平」乃使役動詞,「平地」即「使地平」。《漢語大詞典》釋此「平地」為「平整地面」「填平窪地」,即以「平地」為動賓片語,甚是。《漢語大詞典》「平整」的第二義項為「填挖土地使土地平坦坦整齊」。


 


    山有高低,由於缺一筐土而未堆成之山,當是有既定高度的高山。《集注》:「《書》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夫子之言蓋出於此。」故「為山」可譯為「堆九仞高山」。(朱子注引尚書旅獒篇)


原文可譯為:孔子說:「好比堆九仞高山,缺一筐土而未成,卻終止了,那是因為我停止不幹了啊比如平整土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土,卻在進展,那是因為我在堅持前進啊


 


本章孔子所說為山平地兩個比喻,主要的旨意在勉人求學要以恒心去努力完成,不要半途而廢。


    《朱子集註》闡述本章的精義說:「蓋學者自強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 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可說完全掌握了本章的主旨。孟子盡心篇說:「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意思是:凡有所作為的人,好比挖掘 一口深井,雖然掘了九仞之深,却還沒有掘到泉水,如果就此停止,所挖掘的等於是一口沒有用的廢井。


 


    荀子勸學篇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意思是: 堆積小土而成高山,風雨就會興起聚積小水而成深淵,蛟龍就會產生,聖人之心也就具備了。所以,如果不累積半步,就無法到達千里之外不聚積小水流,就無法形成江海。像驥、驥之類的千里馬,雖然一日能行千里, 不能一跳就十步之遠,駑劣的馬,雖然是足力不健,行動緩慢,但駕車行走十天總可以 到達,其效果就是在努力不懈。譬如雕刻一樣東西,如果中途停止,雖然是一塊腐朽的木頭,也不會有所損傷如果不斷地雕刻,即使是金屬、玉石之類堅固的材料,也可以雕刻成功。

 

以上所引孟子和荀子的話,與本章孔子的話可以互相發明,他們都是用比喻來說明 同一個道理。事實上,不但為學如此,就是進德、做事,都需要日積月累,持續不懈,才有所成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hp.ncue 的頭像
    hhp.ncue

    生命教育

    hhp.nc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